淡水鱼类鱼虱病的防治

浏览

鱼虱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主要生存于温带淡水水域中,但也有一些种类可生存于咸水或半咸水水域。夏天鲤鱼、草鱼、吴郭鱼、鳗鱼等淡水鱼类常发生感染。

一、病 因

鱼虱分类上属节肢动物,甲壳纲,鳃尾亚纲,鱼虱科,鱼虱属。全世界至今约已发现百余种,在亚洲以日本鱼虱最常见。

体扁平盾状,雌雄大小相似,约5~8mm,头部与胸节连接一起形成头胸部,具四对泳足可供游动及于宿主体表行动;头具一对复眼,附属器形成吸盘及钩状物,用以固着于鱼体;口器形成刺状,外包被鞘,可伸出用以穿刺宿主组组织,吸食组织液或血液,腹节(尾节)呈两片圆叶状,又称尾鳍,可为分类上鉴别的依据。

鱼虱不具宿主种别性,各种淡水鱼都可被寄生,多半寄生于血液循环充足的区域,如鱼鳍基部,嘴周围。当饱食血液后常会离开鱼体,躲于环境,再附着另一尾鱼,故具更换宿主能力。雌 体受精后,离开宿主于水生植物、石块等产下100~300个具点黏液状的卵,排列呈长列状。整个生活史的时间约需40~100天,因种类、水温而异,于16℃以下时卵的发育停止,8℃以下时 会休眠。

二、传 染

1.水源的污染,随水流引入池塘。

2.随感染的病鱼而引入。

3.混于水蚤等饵料生物而引入。

4.附着于两栖类而引入。

5.附着于水鸟的羽毛而引入。

三、症 状

1.鱼体发病时 ,于池底池壁或石块上磨擦鱼体或于水面跳跃,企图驱除体表的寄生 。

2.重症感染时,会有不活泼、厌食、远离鱼群等现象。

3.体表、鳍或鳃的伤口,黏液分泌增多,出血或红肿发炎。

4.二次性细菌感染,引起其他病变。

四、致 害

1.严重感染时,宿主失血而衰弱不活泼。

2.为许多病原的病媒,如血液寄生 ,鲤传染性腹水症。

3.体表的伤口,易被多种细菌侵入而引起细菌性疾病。

4.伤口易被水霉附生而引起水霉病。

5.伤口因毒性的作用会红肿,甚至造成小鱼死亡。

五、治 疗

一般药物对 卵无效,故需每隔2~3周重复治疗数次,才可完全根除。

1.好必定(ABATE 500-E)乳剂使用浓度0.1~0.2ppm(每10吨水使用1~2g)。

2.地特松使用浓度0.2~0.5ppm(每10吨水使用2~5g)。

六、预 防

1.定期使用药物防治。

2.暴晒,干燥可杀死虫卵及幼虫,成虫。

3.增加水流量,可减少鱼虱感染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