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小常识

浏览

进入7、8月份,天气闷热,水温持续升高,水产养殖进入生产旺季。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量增加,残饵及排泄物不断增多,极易影响水体环境。同时7、8月也是雷雨多发季节,可能出现暴雨、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气温变化幅度大,养殖水体、底质较不稳定。7、8月是水质易变、病害爆发和流行的主要月份,鱼类病害防控工作尤显重要。主要需注意以下疾病:

1、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鲫、草、鲂、鲢、鳙等多种养殖鱼类。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尤其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

2、细菌性肠炎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青鱼、鲤、鲫、鲢、鳙等多种养殖鱼类。在水温高于18℃时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发病,且死亡率较高。

3、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鱼种及1龄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 在水温高于20℃时流行,25—28℃为流行高峰。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鲫、草、鲢、鳙等多种养殖鱼类,发病水温为15-25℃,。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尤其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今年部分养殖点发病较为严重。

5、赤皮病、水霉病、链球菌病和指环虫病、孢子虫病、三代虫病、车轮虫病等鱼病的流行高峰,一旦发病将会严重危害养殖鱼类。

一、防控措施:

(-)预防措施:

(1)7、8月份是鱼类快速生长时期,应注意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定期加注新水或换水调节好养殖水质。要定期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可用氯制剂或生石灰等全池泼洒进行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是预防养殖鱼类病害发生的关键。

(2)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养殖鱼类的人为刺激和干扰,要尽量细心操作,以防擦伤导致疾病发生。

(3)科学投喂。投喂饲料应遵循“四定”原则,适当减少投饵量,高温季节不能吃的过饱(七、八成饱即可);定期投喂药饵,增强养殖鱼类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生态调控。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理水质;合理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2个小时;可在水面上种植15%的水生蔬菜。

(5)加强生产管理。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注意观察水质和养殖对象的活动与摄食情况。对离群独游、游泳失衡,摄食不正常、体色反常等情况及时处理;发现死鱼要及时捞起,防止病害扩散蔓延,避免死亡动物腐烂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二)治疗措施

(1)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发现病情,先停料2天,同时用硫代硫酸钠改水,再用氟苯尼考粉(按鱼体重15毫克/公斤用药,连用3-5天)或虎黄合剂及加芪参散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5-7天;大水面养殖,每亩1米水深用300克烟丝浸泡24小时后连渣带水均匀泼洒,隔3-5天再泼1次。

(2)对于鱼类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及赤皮病等。发现病情,先停料2天,用硫代硫酸钠改水,改水后用二氧化氯或三氯异氰脲酸粉等消毒剂溶液泼洒,每天1次,连泼2天;同时可投喂氟苯尼考粉、恩诺沙星粉抗菌药饵或大黄五倍子散加芪参散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喂7天。还可按每100公斤鱼用大蒜素10毫升,拌入饵料中投喂,3天为一个疗程;或每100公斤鱼每天用10%人工合成大蒜素200克拌饵投喂,连喂6天,效果也很好。

(3)对于鱼类车轮虫病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浓度为0.7毫克/升稀释到1500倍以上再全池泼洒治疗;对于鱼类黏孢子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中华鳋、锚头鳋、鱼鲺等可用精制敌百虫粉、高效氯氰菊酯溶液(浓度为0.02毫升-0.03毫升/米³使用前稀释到2000倍以上再全池泼洒)、也可用甲苯咪唑进行治疗。

二、注意事项

决定某种药物的使用浓度,主要以养殖鱼类安全为前提,再根据药物的种类而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药物的毒性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是水温越高,药物的毒性越大,因此,在高水温条件下通常要降低药物浓度。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在用药前一定要精准地算好池塘水的方数及用药量,用药后人不能离开,要注意观察鱼的反应情况,发现鱼体有异常时,如浮头、窜游或翻肚时用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进行抢救。

2、溶解药物的水水温不要过高,最好不要超过60℃。

3、是泼洒药物要均匀。

4、是稀释到1500倍以上再全池泼洒。

5、是水深超过2米时的池塘要分成多次泼洒。

6、鱼浮头或摄食期间不能泼药。

7、泼洒过硫酸铜的池塘一个星期后应添加新水,以改善水质。

8、在稀释药物时要注意有些药物不能与碱性或强氧化性药物混合使用,要看清外包装上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9、在用药时一定要注意有的鱼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所以用药时要十分慎重。比如:池塘养殖的淡水白鲳、鳜鱼、加州鲈鱼、虹鳟等对敌百虫较为敏感就不能用此药;乌鳢对硫酸亚铁敏感,应不用或慎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