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细菌性肠炎病的防治

浏览

一般的传染性鱼病,在其生病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肠道充血、发炎等炎症。这里专指肠道致病菌所引起的肠炎病。

病原

肠型点状气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顿圆,多数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无芽孢。大小为1.0-1.3微米×0.4-0.5微米,有运动力。

流行情况

本病是养殖鱼种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草、青鱼最易发病,鲤、鳙鱼也有少量发生。草、青鱼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受害,死亡率高,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发病严重的鱼池死亡率可高达75%以上,流行时间5-10月,常表现为两个流行高峰。1龄以上的草、青鱼发病多在5-6月。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发生,发病中的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同时发病。病原体随病鱼及带菌鱼的粪便排到水中,污染饲料,经口感染。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离群,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以至完全吃食。病情较重者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剖开鱼腹,早期可见肠壁液较多。病后期可见全肠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尤其以后肠段明显,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成血脓,充塞于肠管中。病情严重的,腹腔内常有淡黄色腹水,腹壁上有红斑,肝脏有红色斑点状淤血。肠内繁殖的病原菌产生毒素和酶,使黏膜上皮坏死。毒素被吸收后损害脂肪。细菌透过肠壁进入血液,出现败血症

诊断

主要根据以下两点依据:

①肠道充血发红,尤其以后肠段明显,肛门红肿,外突,肠腔内有很多淡黄色黏液。

②从肝、肾或血中可以检出气单胞杆菌。此外,还应特别注意与下列鱼病相似鉴别:肠炎型出血病:与肠炎病一样,肠道也发红充血,由于继发感染也可能在肝、肾、血液中检出气单胞杆菌,但是肠道往往多处有紫红色血淤,剖开皮肤,有的可见肌肉有出血斑点,除菌后的肝、肾等组织仍可以感染健康鱼发病。单纯肠炎病的病鱼的除菌组织将不能再感染健康鱼发病。赤皮病有时引发肠道充血发炎,但主要症状在体表,即体表皮肤局部或大部分发炎出血、鳞片脱落。单纯肠炎病病鱼的皮肤鳞片完整无损。

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体优良,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 ②鱼种放养前用10毫克/升漂白粉浸洗。 ③用大蒜拌饵投喂,按鱼体重10克/千克至20克/千克的量投喂,连服4-6天为一个疗程。 ④用黄芩拌饵,按鱼体重2克/千克的量投喂,连服4-6天为一个疗程。 ⑤恶喹酸拌饵投喂,按鱼体重10毫克/千克至30毫克/千克,连服用5-7天为一疗程。 ⑥用黄柏磨成粉末拌饵投喂,按鱼体重3克/千克至6克/千克,连服用4-6天为一疗程。 ⑦食盐、漂白粉合剂。每50千克鱼,取漂白粉和食盐各25克,溶解拌入饵料投喂,每日1次,连用3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