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规范

浏览

一、水质与环境

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交通便利,池塘周围无污染源、无大型的生产活动、无噪音。

二、池塘建设

1、池塘形状:因地制宜,一般为长方形,长宽比为3:2左右。

2、池塘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8—10亩为宜,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3、池埂宽度:主埂顶宽度不小于3米,支埂顶宽度不小于1.5米 。

4、池埂坡度:埂内坡比1:1.5-3(砌石、水泥板护坡除外)。

5、池塘深度:平均塘深不低于2米,有效蓄水不低于1.8米,河蟹、虾类等品种养殖塘有效蓄水不低于1.5,塘底淤泥厚度不超过0.2米 。

6、配套设施:进排水系统独立分开,道路、电力、养殖机械(如水泵、增氧机、投饵机等)等配套设施完善,电力线路安全可靠。

三、放养前的准备

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修整池塘,清除过多淤泥。池底冰冻日晒,使塘泥疏松,杀灭病菌,减少病害。鱼种放养7~10天前,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进行干法消毒。消毒后第4天,加水至0.8~1米深,并人工或机械搅水,使石灰与淤泥充分接触,使淤泥中的营养物释放到水中,有害物质充分氧化,晒水提高水温,达到肥水、消毒杀菌和净化水质的目的,为鱼种投放做好准备工作。

四、放养模式和鱼种投放

1. 鱼种投放规格及密度:鱼种规格整齐,同种鱼规格基本一致,一般规格为50~100克/尾。一般依据以下三点确定放养密度:一是确定养殖类型,是混养还是单养;二是预期达到的上市规格;三是养殖技术水平、池塘条件。

2. 鱼种放养时间:鱼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深秋、初冬或2月下旬前放养完毕。早放养可使鱼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反应。特别是从外地购买的鱼种,更应该早放养。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消毒,一般用3%~5%的食盐水浸浴鱼种5~10分钟。浸浴时间视水温、天气和鱼种忍受度而定。

五、日常管理:

(1)水质调节。鱼种放养前,水深应达到1米左右。用河水养鱼要过滤,防止野杂鱼、杂物等进入。5月底至6月初,加水至1.8米,以后随着鱼类的生长逐步加满池水。7~9月,每月最好换水一次(排走下层水),每次换水量不少于池水的1/3。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溶氧量5毫克/升左右、pH7~8.5。

(2)合理使用增氧机。做到“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阴天适时开机,直到解除浮头;阴雨连绵有严重浮头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开机,直到解除浮头。在一般情况下,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鱼类生长旺季坚持晴天中午开机,池塘载鱼量大,开机时间长,反之开机时间短。

(3)定期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从5月起,每10~15天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根据水温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饲料投喂量,防止过量投喂或投喂不足,影响鱼类正常生长。

(4)坚持巡塘,做好池塘日志 。坚持早晚和夏秋季夜间巡塘,注意天气、水质和鱼情,发现危险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损失。做好日志,日志主要内容有:天气、水温、气温、投饵量及次数、鱼病防治、浮头起止时间、开增氧机起止时间、加、排水时间及加、排水量等。经常分析、总结,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5)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池塘消毒、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的方法,定期有针对性的预防鱼病,防患未然。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挖坑掩埋,防止鱼病传播蔓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