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NH3)——水产动物的隐形杀手

浏览

1.氨的来源

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粪便)和底层有机物经氨化作用而产生。氨对水产动物是种剧毒物质,养殖池中由于有动物排泄物,必定存在氨,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

2.水中氨的控制标准

氨对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由于个体和品种差异而安全浓度有所不同,为保证鱼虾的安全,水产养殖(育苗)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ppm以下。

3.氨的毒性

氨对水产动物的毒性依其浓度不同而不同。

(1)在0.01—0.02ppm的低浓度下,水产动物可能慢性中毒出现下列现象:一是干拢渗透压调节系统;二是易破坏鳃组织的黏膜层;三是会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鱼虾长期处于此浓度的水中,会抑制生长。

(2)在0.02—0.05ppm的次低浓度下,氨会和其它造成水生动物疾病的原因共同起迭加作用,加重病情并加速其死亡。

(3)在0.05—0.2ppm的次致死浓度下,会破坏鱼虾皮、胃肠道的黏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

(4)在0.2—0.5ppm的致死浓度之下,鱼虾类会急剧中毒死亡。发生氨急性中毒时,鱼虾表现为急躁不安,由于碱性水质具较强刺激性,使鱼虾体表黏液增多,体表充血,鳃部及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体表面游 动,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嘴挣扎。

4.氨的毒性与PH值的关系

对水产动物产生毒性作用的是氨(NH3),而不是铵(NH4+)。铵对水产动物没有毒性。在水中氨和铵存在如下转化:

NH3+H2O→NH4OH→NH4++OH-

NH3+H2O←NH4OH←NH4++OH-

PH值越高,氨的浓度将增加,而铵的浓度将减少;反之,PH值越低,氨的浓度将降低,而铵的浓度将增加。当PH值低于6.0时,水中的氨含量将是0。在水质分析中,测定的氨氮是氨和铵的总量。根据水的PH值和温度,可以查出氨的浓度。

5.如何防止水中氨过高

在养殖(育苗)生产中,要定期检测控制水中的氨氮指标,池塘氨氮控制措施有;

(1)及时排污,尤其是小水泥池养殖或虾蟹育苗时,应将池底污泥彻底排掉。

(2)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尽量减少残饵。

(3)养鱼中使用铵态氮肥(硫铵、碳铵、硝铵)时,应避免PH值过高。铵态氮肥与生石灰不可同时使用,一般应相隔十天以上。

(4)4—8月期间,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对降低氨态氮效果显着。

6.水中氨氮偏高如何处理

水中氨的浓度超过0.02ppm就属偏高,应设法改善。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水体的PH值,减少氨的浓度,降低氨氮的毒性。

(2)定期冲注新水,稀释水中氨氮的浓度。

(3)使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第一天用“降氨灵+长效粒粒氧”,第二天用“利生素或EM原露”等全池泼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