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

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效其言行,并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过程。是社会中人际影响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生活习惯。通过模仿,社会中的人们表现出相同或近似的举止,因此它也是社会风尚、风俗、习惯等的形成方式之一。

在模仿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他人的强迫或命令。模仿者是主动的,通常是无意识的,但也可以是自觉的。被模仿者一般是被动的,所以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是有意识的。如在家庭中,孩子模仿父母的言行通常是无意识的。但有时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示范,让孩子模仿。

模仿的类型

通常可以区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不考虑行为的原因和意义,在不知不觉中仿照别人的样子。它可能是简单的瞬间动作,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长期活动。有意识模仿则是自觉地仿照他人的样子进行活动。模仿者了解行为的意义,并经过一定的思考,模仿是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进行的。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可以互相转化。此外,还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把模仿区分为逻辑模仿和非逻辑模仿、内部模仿和外部模仿、时髦模仿和习惯模仿、同一群体内部的模仿和一个群体对另外群体的模仿等。

有关模仿的研究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达尔文认为人和大多数动物都有这种本能。这种对模仿行为的“本能论”解释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G.塔尔德和W.麦独孤等人都持这样的观点。塔尔德在1890年发表了他的重要著作《模仿律》,认为人们通过模仿而使行为一致。他甚至把模仿看成是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本原则。群体的规范和价值都是由于模仿的结果而产生。模仿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因为社会生活中的发现和创造是由于大家的模仿而进入社会结构之中,模仿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г.Β.普列汉诺夫认为,不能过分夸大模仿的作用,不能以模仿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模仿在社会生活的发展中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与模仿行为的本能论相对立的是社会学习观点,最初的代表人是G.H.米德和J.多拉德。他们以“强化理论”来说明人类的模仿行为是通过强化而习得的。60年代之后,A.班杜拉等对人类的模仿行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证明模仿不是先天的本能行为,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习得的。社会生活中的榜样是学习模仿的重要因素。

塔尔德认为,模仿必须经过往复、对立和适应3个过程才能实现。他指出,任何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一开始都是个别的、无代表性的、暂时的,由于人们对它多次、反复的模仿,才逐渐形成为一种普遍的、有代表性的和相对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这种现象的无数次循环往复地进行模仿,而且还需要和该种社会现象相矛盾、对立的另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斗争,否则模仿就不可能持久和巩固。而且,人们只有适应新产生的社会现象,才有可能对这种现象进行反复模仿。因此,他把往复、对立和适应作为模仿的3个循环的过程。他认为,诸如社会风俗的形成、宗教信仰的确立等等,都是经过这种过程而逐渐实现的。

模仿的意义

米德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掌握是由于模仿他人的角色言行而获得的,因而模仿在人们的个体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大众传播工具特别是电视、广播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为人们提供模仿的对象,对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

模仿在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上,特别是在儿童的动作、语言、绘画、技能以及行为习惯、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者W.T.普赖尔曾对儿童模仿的发生作了系统的观察。他发现,婴儿在第15周末就能模仿成人“呶嘴”的动作。一般认为,儿童模仿是从无意、不自觉的模仿向有意、自觉的模仿,从外部的模仿向内心的模仿发展的。J.皮亚杰认为,在感知运动阶段(两岁以前)的儿童能形成一种有关身体动作的外部表征;约到两岁末,儿童获得了掌握模仿的充分能力,从而使儿童能从外部(动作)表征向内部(思维)表象过渡。初期绘画或心理表现等直接依赖模仿。与成人比较起来,儿童有更强的模仿倾向,这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缺少独立性有关。

影响儿童模仿的因素很多。有的研究者认为,对儿童来说,越是重要的、有力的、成功的和为人喜欢的人,儿童越要模仿他们。同样,他们见得最多的人,也就是他们模仿最甚的。因此,双亲是儿童早年最初的模式。有的研究者提出,儿童模仿较多的样板有:

(1)同性别的样板;

(2)这个样板得到报答;

(3)儿童与样板有亲近关系(如朋友或老师)。还有的研究者把对儿童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的特点概括为:

(1)榜样的威望与地位;

(2)榜样的相似程度,如对怕打针的孩子,一个年龄与之相仿而不怕打针的孩子比不怕打针的成年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3)榜样的支配力量;

(4)榜样行为的结果,如行为的结果得到了奖励。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