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特,P.M.S.

图

英国物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897年11月18日生于伦敦。1919年入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921年毕业后继续在该实验室工作达10年之久。1933年任伦敦大学物理系教授,1937~1953年任曼彻斯特大学兰沃西讲座物理学教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到60年代末,担任过英国政府和军事部门的许多重要职务。1943年曾被中国物理学会选为名誉会员。1953年任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物理教授和物理系主任。1956年获得科普利奖章。1965~1970年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1969年被封为终身贵族。1974年7月13日逝世。

布莱克特在卡文迪什实验室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原子核的人工嬗变。他改进了威耳孙云室和照相技术,拍摄α 粒子轰出氮核后产生的粒子径迹,发现α 粒子为氮核所俘获,氮-14转变为氧-17,验证了E.卢瑟福发现的人工轻核嬗变现象。1932年,用他创制的自动计数器控制的云室照相技术研究宇宙线,他从拍摄的照片上宇宙线的径迹中发现了正负电子成对产生过程,证实了不久前C.D.安德森发现的正电子确实存在。由于布莱克特改进威耳孙云室方法并在核子物理和宇宙线领域的发现,获得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莱克特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期间,领导一批外籍研究人员创立了别具风格的宇宙线研究学派,并且促进了另外一些物理学领域的发展。这些发展导致曼彻斯特大学设置第一个射电天文学教授职位和建立一个射电天文学实验站(位于焦德雷尔班克)。这个实验站对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盟国军事上的运筹分析和反潜艇工作中做出许多重要贡献。1945年后,他在岩石磁性的研究方面,也做过一些重要的工作,确立了古磁学的研究,为地质学上的大陆漂移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

布莱克特很有政治远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著书立说,积极反对帝国主义核讹诈,主张对核武器进行国际性管制和监督,在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对管理科学的尊定和发展,对科学与技术和工业的密切联系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所贡献。

参考书目
  1. B.Lowell,P.M.S.Blackett, A BiogRaphical Memoir, London,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