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塭养殖

又称港养、海埭养殖。即在沿海有淡水注入的中小型港湾、港汊内,或在潮间带较平坦的滩涂上,筑堤、开沟、设闸以贮蓄海水,利用潮水涨落纳进(或投入)鱼、虾、蟹苗,进行养殖。

沿革

中国明代黄省曾《养鱼经》中有“松之人于潮泥地凿池,仲春,潮水中捕鲻盈寸者养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为池鱼之最”的记载。 300多年前台湾省开始在今安平附近用鱼塭养殖遮目鱼。目前台湾除单养遮目鱼、鲻外,还将其与草虾(Penaeus monodon)、砂虾(Metapenaeus monoceros)、(Scylla serrata)以及江篱等混养,并采用精养技术。印度尼西亚约在公元14世纪即利用鱼塭养殖遮目鱼,此后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发展了鱼塭养殖。这种养鱼方式至今在上述国家中仍很盛行。

塭址选择

鱼塭可建立在天然盆地、盐田蓄水池中,或用人工开凿。塭址一般选在沿海的河川三角洲或内湾地带、有淡水注入的港汊或平坦的浅滩潮间区。塭底一般是由河川夹带的沙土与海水中沉积物形成的冲积层土──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可防止塭内水的渗出以保持水位,又因土质肥,而有利于增殖饵料生物;水呈微碱性,还利于保持水质稳定。建塭处应潮流畅通,潮差要比较大。暴雨时要有足够的海水交换,不使塭内水的盐度过低。旱季要有河水或地下水调节塭水,使其盐度不低于15。塭底要低于高潮线,以便灌水纳苗;高于低潮线,以便排出积水。

鱼塭构造

塭池主要由塭堤、水闸、水沟构成。塭堤分为外堤、中堤、内堤。外堤的高度要超过历年最高水位100厘米以上,堤的坡度不小于1:2,迎风面坡度略大于背风面坡度。中堤乃是引进海水水路的堤堰,或是不同用途塭池之间的分界,高度应高于最高潮水时的海面70厘米,堤坡通常为1:2。内堤为同一用途塭池间的堤隔,高度应高于塭池底100厘米以上,堤的坡度为1:1.5 。水闸有大、中、小闸之分。大闸又称纳苗闸,应建于塭内地势最低处;中闸又称旱闸,设于塭内地势较高处;小闸又称塭池闸,为控制各塭池排、注水的通道。水沟分中心沟、边缘沟及支沟。在塭底高出平均海面时,各沟深度应以平均低潮水面的高度为宜,使退潮时塭池内所有积水都能排出。

通常在塭池内设有鱼苗池、越冬池以及成鱼培育池。鱼苗池只作为一时蓄养之用,水深以20~30厘米为宜,总面积应为成鱼培育池的2.5~3.0%。成鱼培育池宜长方形,南北向短,东西向长,池底朝向排水口有一定程度的倾斜。越冬池需设于靠近外水路,通常面积为养成池的3~5%,内设越冬沟与浅坪。沟是鱼虾类越冬栖身处,坪是鱼虾活动和摄食场所。

养殖方法

整个养殖周期可分为准备阶段和饲养阶段,季节性强。每年入冬水温下降时节至翌年纳苗之前为准备阶段,此时需进行平整池底,修补堤岸、晒坪、杀菌灭害等工作。为促进天然饵料繁生,常在晒干后的池底撒上禽畜粪、豆饼等作基肥。饲养阶段又可分为纳(放)苗、养殖及收获时期。中国广东省在立春前后,台湾、江苏、浙江等省在清明前后开始纳鲻、、遮目鱼苗;北方几省在芒种前后纳苗。中国长江以北沿海几省受寒流影响大、降温早、冰封期长,鱼养至当年白露前后就须陆续起捕。长江以南受寒流影响较小、冰封期短,有些地区甚至无冰封,可常年进行鱼养殖生产。台湾省用深井水(咸水)提高越冬池水温至15℃以上,使未达上市规格的鱼能安全越冬,待来年再养成商品鱼。养殖管理的关键是适时、适量投饵;通过施肥促进蓝、绿藻及底生藻类的繁殖,不仅能增加水中饵料数量,还可控制水质。台湾省主要养殖遮目鱼,其他南方沿海省份多养殖鲻和虾;北方沿海几省多养殖和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