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育种

应用遗传学原理改良蜜蜂品种和培育蜜蜂新品种的技术。目的在于增进蜂王的产卵力、工蜂的采集力和哺育力,以及蜂群的抗病力和抗逆性等,使蜂群的生产能力获得提高。早在19世纪70年代,孟德尔就曾进行过蜜蜂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试验。1888年杜里特尔总结并完善了人工育王技术。1927年沃森发明蜂王人工授精仪,用以控制蜜蜂交配,使蜜蜂育种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里程。

蜜蜂的遗传特性

蜂王由受精卵发育而成,染色体是二倍体(2n=32),其遗传性取决于亲本双方;雄蜂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是单倍体(n=16),其遗传性只取决于母本,在遗传学上相当于母本的 1个配子。蜂王卵细胞的形成与一般二倍体生物一样,通过减数分裂来实现,一只杂种蜂王所产的卵,其基因型至少有216种。雄蜂精细胞的形成不经过减数分裂,同一只雄蜂所产的精子其基因型只有1种,与该雄蜂的基因型相同。一只蜂王所产的雌性后代(处女王或工蜂)之间的关系有3种:

(1)超同胞姐妹关系,父亲为同一只雄蜂;

(2)全同胞姐妹关系,父亲为同一只蜂王所产的不同的雄蜂;

(3)半同胞姐妹关系,父亲为不同的蜂王所产的不同的雄蜂。

选种和繁育

蜜蜂经过长期饲养,常造成种性混杂、退化,维持群势的能力减弱,产育力(蜂王产卵力与工蜂哺育力)、抗病力和抗逆性衰退,生产性能下降。通过选种和繁育两个步骤,可提高其生产力,并为培育高产杂交种和新品种提供素材。

(1)选种。是对种群(父群和母群)逐代的优选和纯选。把整个蜂群作为一个测定表现型的遗传单位,一方面,鉴定蜂群的经济性状,即与生产蜜蜂产品有关的生物学特性,如产育力、群势增长率、分蜂性、采集力、温驯性、抗病力和抗逆性等;另一方面,鉴定蜂群的形态特征,如体色、工蜂的吻长、前翅宽度和长度、第4背板绒毛带宽度、第5背板覆毛长度、翅钩数、肘脉指数等(见图)。

(2)繁育。在选种的基础上进行,也是选种的继续和发展。在繁育过程中,一般根据蜂种的表现和育种要求,进行相应的选种和选配工作。为综合和改良蜂种的种性,可采用母群和父群在性状上各具特点的异质选配;为巩固蜂种的优良性状,可采用母群和父群在性状上比较一致的同质选配。为防止连续多年近亲交配而引起种性衰退,并保持其纯度,可以每隔一定时间引进同一蜂种血缘较远的优良种群进行交配。

图 交配的控制

蜂王的交尾活动在空中进行,产卵后的蜂王不再交尾。因此,为达到育种的预定组配目的,必须严格控制种蜂交配。一般采用空间隔离和人工授精两种方法。蜜蜂的婚飞范围因地形和性别而异,在山区,处女王的婚飞半径约为2~5公里,雄蜂约为5~7公里;在平原的婚飞半径比山区大。交配期间的空间隔离,通常是在山区或海岛上建立隔离交尾场,其隔离半径不小于12公里,在平原的隔离半径不小于20公里,以便完全杜绝处女王与非种用雄蜂交尾的可能。人工授精应用蜜蜂人工授精仪进行。一般分两次,第一次注射后将蜂王放回原蜂群,第2天再重复1次。

近亲交配和杂交育种

指血缘较近的处女王和雄蜂之间的交配。经累代近交(动物),可形成遗传性状较稳定的近交系。近交方式主要有:

(1)母子交配,即处女王和它所产的雄蜂之间的交配,在遗传学上相当于自体受精,需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才能实现,在自然交尾情况下不可能发生;

(2)父女交配,用同一只雄蜂的精液给一只蜂王及其子代处女王进行人工授精,在遗传学上相当于同配子进行回交;

(3)姨甥交配,指处女王与其姐妹蜂王所产的雄蜂之间的交配,在遗传学上相当于姐妹交配;

(4)兄妹交配,即同一只蜂王所产的处女王和雄蜂之间的交配,在遗传学上相当于母女交配。近交系的生活力和生产力明显下降,但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是杂交育种的优质素材。根据育种需要和条件,培育出若干个各具特点的近交系后,再进行纯系间组配,即可综合成更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良纯种或杂交种。

杂种优势的利用

由不同品种或不同品系的处女王和雄蜂进行交配所产生的蜂王后代发展起来的蜂群,称杂种蜂群。杂种蜂群一般都具有杂种优势,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和增产效果。蜜蜂育种工作中常用的杂交组合有单交(单杂交)、三交(三杂交)和双交(双杂交) 3种形式。单交是指一只纯种处女王和另一纯种雄蜂之间的交配。成功后,由该蜂王后代发展起来的称单交种蜂群,其血缘构成是:纯种(蜂王)+单交种(工蜂)。三交是指一只单交种处女王和一只无血缘关系的雄蜂之间的交配,或一只纯种处女王和一只单交种蜂王所产生的雄蜂之间的交配。成功后,由该蜂王后代发展起来的称三交种蜂群,其血缘构成有单交种(蜂王)+三交种(工蜂)和纯种(蜂王)+三交种(工蜂)两种。双交是指一只单交种处女王和一只单交种蜂王所产生的雄蜂之间的交配。成功后,由该蜂王后代发展起来的称双交种蜂群,其血缘构成是:单交种(蜂王)+双交种(工蜂)。不同的杂种蜂群根据生产需要以及当地的蜜源、气候条件等进行培育和使用。

此外,人工育王也是蜜蜂育种工作中最基本的技术(见养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