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

由致病菌引起的泌尿系统炎症,简称尿感,包括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细菌由尿道口经尿道侵入膀胱,引起膀胱炎,并可沿输尿管上行,引起肾盂肾炎。尿感是常见病,以女性居多,约占2%。尿感的主要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痛,但也有不少病人可完全没有症状。尿感的确诊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特别是尿细菌定量培养。对尿感病人应给予恰当的抗菌药治疗,否则,可引起慢性肾盂肾炎和尿毒症,导致死亡。

病因学

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来自肠道,尤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占80%以上)。粪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亦偶可致病。在罕见的情况下,厌氧细菌、真菌、衣原体等亦可致病。全段尿路可视为单一的解剖单位,由持续不断的尿流把尿道至肾脏连成一体。正常人的尿道口甚至前尿道是有细菌寄居的,这些细菌来自粪便的感染。这些细菌因种种原因,可上行进入膀胱,造成膀胱炎,其中约有30%通过输尿管进入肾脏,引起肾盂肾炎。偶可见致病菌通过血流引起肾脏感染,而致病菌通过淋巴道和邻近器官侵入泌尿系统引起感染,是十分罕见的。细菌虽常侵入膀胱,例如性交后女性膀胱中常可有细菌,但因人体有自卫能力,并不都引起尿感,主要是:

(1)排尿能冲走绝大部分细菌;

(2)尿路粘膜能分泌某些物质和通过吞噬细菌作用杀灭细菌。当人体存在易感因素时,则可发病,如结石等所致之尿路梗阻;泌尿系统畸形;慢性肾实质性疾病;导尿或膀胱镜等尿路器械检查后;全身抵抗力低下,如严重慢性疾病的终末期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尿路的粘膜局部抵抗力低下,见于尿路粘膜的生理功能异常者。

临床表现和诊断

典型的膀胱炎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肾盂肾炎除上述症状外,还常有发热、腰痛。但是,有些尿感很不典型,如肾盂肾炎可仅有尿频、尿急、尿痛,而无发热、腰痛;有些尿感甚至完全没有症状,故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

无症状细菌尿是一种隐匿型尿感,常在普查健康人群或慢性肾脏病作尿细菌学检查时发现,也可见于尿感治疗不彻底而遗留下来,其尿沉渣常无明显异常,确诊常需依靠尿细菌学检查。这种病人较多,也可能破坏肾实质,导致肾功能损害。

目前公认,若病人存在着真性细菌尿即表示有尿感,真性细菌尿的诊断标准是:

(1)有尿感症状的病人,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倾碟法)≥105/ml者。但在没有尿感症状的病人,需要2次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且要细菌相同才能诊断(无症状细菌尿)。

(2)导尿进行尿定量培养(必要时)。

(3)膀胱穿刺采尿,作尿定性培养阳性。因膀胱穿刺是一种有创检查法,一般情况下不常用,仅在临床上有尿感症状,而多次中段尿定量培养或导尿培养的结果可疑时用。近年认为膀胱穿刺尿最为可靠,对病人无害,优于导尿,有主张婴幼儿、孕妇有感染时常规采用穿刺尿培养。

尿细菌学检查会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应该尽量避免。假阳性主要原因:

(1)尿标本在室温内放置超过1小时;

(2)尿标本污染;

(3)检验技术上错误。假阴性主要原因:

(1)在近二周内用过抗菌药;

(2)尿液在膀胱中停留不够6小时;

(3)在收集中段尿时,不慎将外阴消毒药混入尿标本中。

白细胞尿对诊断尿感有一定帮助,但肾结核、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和泌尿系统炎症(如肾小球肾炎)也可有白细胞尿,故不能单纯依靠它来确诊尿感。值得注意的是尿内有细菌并不一定伴有尿白细胞增多。

病人确定为尿感后,还需做出定位诊断,分别它是膀胱炎或肾盂肾炎,若尿感病人有典型的急性肾盂肾炎表现,如寒战发热、肋脊角疼痛、血白细胞增加等,则确诊不难。但有不少肾盂肾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可全无症状,此时要依靠实验室检查来定位。

目前认为膀胱冲洗法定位可以代替输尿管导管法作定位,两者均是尿感的直接定位法,但后者要插膀胱镜和输尿管导管,故创伤和痛苦较大,而前者仅需插导尿管,作膀胱冲洗灭菌,若膀胱冲洗灭菌后的5次尿标本均无菌生长,则为膀胱炎。反之,若灭菌后,以后的尿标本又有菌生长(>102/ml),则为肾盂肾炎。此种检查方法可靠,能作出定位者约80.6%。尿沉渣中找抗体包裹细菌(ACB)目前广泛地用于作尿感定性,它的操作较膀胱冲洗法简便,而且完全无损伤性,故临床上常用。如ACB试验阳性,即为肾盂肾炎。它与膀胱冲洗比较,敏感性达80%以上,特异性达90%以上。单剂疗法也有助于定位,如治疗失败,则很可能是肾盂肾炎。24小时尿β2微球蛋白测定,对尿感定位诊断有一定帮助。复杂性尿感(即尿感合并有尿路梗阻或畸形等情况者),致病菌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少见致病菌者,白细胞尿较严重者和常有复发者,多是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类。过去按病史长短(超过半年)来划分是不够恰当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是:

(1)尿感病人的 X射线造影发现有慢性肾盂肾炎改变,即双肾大小不等、表面不平,肾盂肾盏有疤痕变形。

(2)尿感病人有肾小管功能持续性损害,如肾浓缩功能差,失钠肾、失钾肾和高血氯性酸中毒等。慢性肾盂肾炎常表现为轻微蛋白尿和白细胞尿,但在漫长的病程中,常有反复发作的急性尿路感染。应指出慢性非梗阻性萎缩性肾盂肾炎,绝大部分是返流性肾脏病。

静脉肾盂造影(IVP)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尿感是否并有尿路梗阻和畸形等情况,在首次发作的女性尿感,多是膀胱炎,一般不需作IVP,但再次发作者,则必须作之。须在尿感急性症状控制后才能作 IVP。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人,还要作排尿期膀胱-输尿管反流造影,以了解有否膀胱-输尿管反流存在。尿感和反流互为因果,长期尿路感染会继发性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而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病人常并发尿路感染,且多为肾盂肾炎,反流可导致肾脏瘢痕形成(返流性肾脏病)。

鉴别诊断

急性肾盂肾炎有时以全身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等,另有些病人可表现酷似急腹症,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女性附件炎等。详询病史,作尿沉渣和尿细菌学检查,一般鉴别不难。尿路感染若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表现,则需与肾结核和尿道综合征鉴别。尿路感染与肾结核的鉴别诊断为:

(1)肾结核的膀胱激惹症较明显;

(2)肾结核的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结核X射线征象;

(3)肾结核可有肺、附睾等肾外结核灶;

(4)未经抗结核治疗的肾结核,多次晨尿结核菌培养常为阳性,有些病例24小时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

尿道综合征,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即已排除尿感、尿路结核菌、厌氧菌和真菌等感染的尿频、排尿困难的病人,这种病人在临床上常见。它有两种情况:

(1)由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者,常有不洁性交史,尿沉渣中白细胞多,给予四环素等抗生素一周,疗效常显著;

(2)非微生物引起者,可能是一种焦虑性精神异常,常有神经官能症各种表现,尿沉渣异常,对抗生素的治疗无效,按神经官能症治疗,有些病人有效。

治疗和预后

目前学者们认为尿感的抗菌药治疗疗程宜短些,但强调要追踪复查。对首次发生尿感的处理:

(1)如无发热,肋脊角痛,拟为非复杂性膀胱炎者,可予单剂疗法,如服用复方新诺明4片,仅一次,治疗后要追踪复查。

(2)对一般尿感可给予7~14天的抗菌药疗程,如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日服2次。

(3)有寒战高热等临床症状,重者可选用氨基甙类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抗生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病情沉重者,可考虑联合注射上述抗生素;待症状控制后,再改口服抗菌药,完成2周疗程。上述各种疗程完毕后,即作尿定量培养追踪复查,并于此后2周和6周,各作尿定量培养1次,若停药6周仍无复发,即表示这次尿感已治愈。

尿感再次发作,要分清是重新感染或复发,重新感染指另一种细菌入侵尿路重新引起感染,通常发生于停药6周后;复发是由于处理不彻底,原先的致病菌又死灰复燃,通常发生于停止抗菌药6周内。再发的致病菌和原先是否相同,可由致病菌的种类和致病菌的菌株来确定。菌株可通过鉴定尿菌的血清型或药敏试验的抗菌谱而得知是否相同。重新感染表示机体抵抗力差,其处理与上述的首次感染的治疗相同。治愈后宜加强预防尿感的措施,如多饮水,勤排尿,以及注意外阴部清洁等。复发表示治疗失败,其原因多为:

(1)尿路有结石等梗阻或畸形;

(2)抗菌药的应用不够恰当。应针对失败的原因,加以处理。并予以恰当的抗菌药强有力地治疗6周,若仍失败,可改用另一有效抗菌药积极治疗6周。仍不成功,宜改用低剂量长疗程抗菌药疗法,即每晚临睡前服一个剂量的抗菌药,如复方新诺明2片,坚持服半年至一年,有半数病例可使菌尿转阴。

急性非复杂性尿感,90%以上可治愈,目前认为反复复发的尿路感染,多是重新的感染,不应看作是复发的慢性感染。复杂性尿感治愈率较低,有些病例须去除易感因素(如肾石),否则很难治愈。尿感治愈后虽然容易再发,但及时治疗,不会损害肾功能。尿感再发时多无症状,但亦可隐匿地破坏肾脏,导致慢性肾盂肾炎,特别是复杂性尿感较易发生。慢性肾盂肾炎若能及时发现给予恰当的处理,可使其病变静止,若处理不当,感染持续或反复发作,经历一段较长的历程后,可发生尿毒症而死亡。

参考书目
  1. H.Loose et al.,Urinary Tract Infection,Georg Thieme Verlag,Stuttgart,1984.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