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

蛲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疾病。成虫主要寄生于肠道回盲部,晚间到肛门外产卵,造成肛门部奇痒,引起睡眠不安、食欲减退等症状。若长期不愈,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有时蛲虫还可侵袭肠壁和肠外其他组织,引起寄生部位的炎症,产生肉芽肿。蛲虫感染遍及全世界,估计受染者不少于5亿人。中国也相当普遍。集体生活的学龄前儿童感染率高达40~70%,成人中,妇女及保育人员受染者较多。

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又称蠕形住肠线虫,属线虫纲,尖尾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成虫细小,呈纺锤形,雄虫长2~5mm,宽0.1~0.2mm,虫体后半部向腹面卷曲(见图)。雌虫长8~13mm,宽0.3~0.5mm,尾部长而尖细。虫卵呈长圆形,左右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略凸出。蛲虫生活史简单,既不需中间寄主,也无在土壤中发育的阶段。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虫体可游离于肠腔或借头部吸附到粘膜上,以肠道内容物、组织和血液为营养。蛲虫寄生可引起卡他性炎症、溃疡和出血等病理变化,产生食欲不振、消瘦、失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患儿可有惊厥不安、夜间多梦、磨牙等精神症状,重者影响生长发育。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多即死亡,雌虫在肠腔内移行,在肠内温度及低氧的情况下,一般不排卵或排卵很少,寄主入睡后,才爬到肛门外,因温度变化和空气的刺激,开始大量产卵,引起奇痒、发炎和湿疹。后因环境干燥,多数雌虫破裂死亡,少数可再回肛门或进入女性的尿道及生殖器官(阴道、输卵管、子宫、卵巢等),并将肠道细菌带入引起感染。有的钻入阑尾,引起急性阑尾炎,还可进入盆腔、腹腔、肠壁或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脾,在这些组织内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灰白色小硬节──肉芽肿,临床上常误诊为结核或肿瘤,应注意鉴别。排出的虫卵经6小时即发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虫卵,被人食入后,幼虫在胃和小肠内孵出并沿小肠下行,途中脱皮两次,至大肠发育为成虫。从虫卵到虫体发育成熟约需1个月,成虫寿命也是1个月。

图

蛲虫的感染方式大致有三种:

(1)肛门-手-口直接感染。雌虫到肛门附近产卵时,病人常以手搔抓痒处,误将虫卵吞食造成患者自身反复感染。

(2)接触感染。雌虫产卵或虫体破裂后散出的虫卵,可污染衣服、床单和被褥等物,若接触这些衣物,即可受染。

(3)吸入感染。蛲虫卵可随尘埃散到空气中,人吸进或食进也可感染。空气传播造成的感染率较高,但感染程度较轻,感染环境可长期持续存在。此外,有人认为虫卵若在肛门周围孵化,幼虫也可经肛门逆行入肠内并发育为成虫,这种感染方式称为逆行感染。蛲虫卵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很强,一般消毒剂不能杀死,但以0.5%碘液处理5分钟即可杀死。虫卵在55~57℃的水中仅活1分钟;在室温相同的情况下,湿度越大,存活的时间越长。在皮肤和指甲缝内活10天左右。在空气不流通、温度适宜、人口拥挤、卫生条件欠佳而又是集居的情况下,本病最易相互传播,因此,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和家庭中常可普遍流行。

蛲虫一般不在肠内产卵,粪检的阳性率极低(5%以下),主要用肛门拭擦法查虫卵,常用的方法有透明胶纸拭擦法、玻璃纸拭擦法及棉拭子浮漂法。用拭擦物抹擦肛门周围皱摺,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拭擦物上有无虫卵。若在肛门、会阴及衣物上发现成虫,也可确诊。抗蛲虫的有效药物有扑蛲灵、甲苯哒唑、噻嘧啶、枸橼酸哌哔嗪和左旋咪唑等。蛲虫膏、2%白降汞软膏等涂于肛门周围有止痒和杀虫作用。要消灭蛲虫病,不能单靠药物,必须有计划地对集体生活的人群进行普查普治,治疗和预防相结合,加强卫生宣传,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患者的内衣用开水浸泡后在日光下曝晒,可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