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病

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引起的疾病。又称囊虫病。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于肠道,脱落的孕节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人偶食入自孕节散出的虫卵而受染。由于囊尾蚴侵犯的部位不同,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寄生于皮下、肌肉组织时可无明显症状;寄生于脑部时可产生头痛、头晕、癫痫、瘫痪等;寄生于眼部则可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多见于养猪的地区,以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较为多见。中国的东北及华北较多见,华中、华东、西北及西南也有发生。

传染源是感染猪带绦虫的患者。感染方式有三种:内源性自身感染(猪带绦虫病患者剧烈恶心、呕吐,使肠内的脱落孕节逆行入胃)、外源性自身感染(猪带绦虫病患者粪便中的虫卵污染其手或食物,虫卵随食物又进入其本人的胃肠道)及外源性感染(随粪便排出的虫卵污染食物及饮水而感染健康人),以前两种方式最重要。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寄主,也是其中间寄主,虫卵入胃后,其胚膜经胃液处理,为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所破坏,六钩蚴破膜而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及淋巴流进入寄主体内各组织,尤其是随意肌及脑部,发育为囊尾蚴。人对本病有普遍的易感性,但儿童因胃酸较弱,难以消化虫卵的胚膜,故较少发病。动物实验中曾观察到,重复感染后可以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加速囊尾蚴的退变和吸收。人体感染囊尾蚴后,虫体周围形成一层纤维薄膜,囊尾蚴死亡后,其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明显,最后虫体钙化,这一般需5年,而脑囊尾蚴则需10年左右。

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两期:

(1)急性期。表现有发热、全身肌肉酸痛(以颈部和四肢肌肉为甚)、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末梢血液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增多、血沉加快、血浆球蛋白量增多等。一般持续约半月至1个月,偶可更长。

(2)慢性期。急性期未经恰当治疗而转入慢性期,或无明显急性期而直接进入慢性期。临床表现随虫体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而异,主要是局部组织受虫体压迫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本病的常见类型有:

(1)皮肤肌肉囊尾蚴病。最常见,无明显症状,往往在偶然检查时发现皮下囊尾蚴结节。

(2)脑囊尾蚴病。较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癫痫以及精神症状如痴呆、抑郁等。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及蛋白量增加。脑囊尾蚴破坏了大脑的完整性,降低了机体的防御能力,患者不仅易感染乙型脑炎,而且脑炎的病情较重甚至引起死亡。

(3)眼囊尾蚴病。猪囊尾蚴可寄生在晶状体以外眼球的任何部位,但以视网膜下及玻璃体内最为常见。患者有视力障碍或感到眼内有能伸缩的虫体存在。虫体存活时局部反应轻微,但死亡后出现严重的炎性渗出反应,甚至发展为全眼球炎,以至失明。

(4)囊尾蚴性假性肌肥大症。感染较重,肌肉内充满囊尾蚴结节,肌肉外观发达,但四肢无力,严重时行走也十分困难。

诊断皮肤肌肉囊尾蚴病患者,可根据皮下结节的活体组织检查,脑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清和脑脊液的免疫学试验,阳性者可确诊。常用的免疫学试验有皮内试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前者有过筛作用,后三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血液中循环抗原,阳性率达70%,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

颅脑电子计算机 X射线断层成像(CT)对脑囊尾蚴病的诊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吡喹酮或丙硫咪唑治疗有效,两者有效率均可达98~100%,前者作用快,但反应较大,后者作用慢,但反应轻。若脑脊液通道被囊尾蚴阻塞,应先手术摘除囊尾蚴,再进行药物治疗。预防措施:加强粪便管理,推广堆肥;开展卫生宣教;定期对炊事员和食品售货员体检,及早发现及治疗患者,以消除传染源。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