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

一组脂溶性维生素,为含有二甲基萘醌的化合物。其中一些可溶于水,又称凝血维生素。维生素K有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维生素K为脂溶性,有两种。一种为存在于绿叶植物中的K1(叶绿醌、植物甲萘醌),其结构式见图1。另一种为肠道内细菌合成的K2(甲基萘醌、多异戊烯甲基萘醌),其结构式见图2。还有一些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能溶于水,称为维生素K3~K7。维生素K对热稳定,但易被碱和光破坏。主要在小肠上段吸收,K1和K2的吸收需有胆汁和胰液存在。脂肪吸收障碍(如胰功能障碍、胆道系统疾病、脂肪下痢)可致维生素K缺乏,但维生素K3等不溶性衍生物的吸收不需胆汁酸盐。

图1 图 生理功能

主要是在肝脏成为羧化酶的辅助因子,催化凝血酶原的合成,同时对其他凝血因子(因子Ⅶ、因子Ⅸ、因子Ⅹ)具有调节作用,因而具有促进机体凝血的功能。缺乏时,凝血时间延长,严重时可造成出血,维生素K还可显著增强肌组织的弹性,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并增强总胆管括约肌的张力。对胃肠痉挛、胆管痉挛引起的疼痛有解痉挛及镇痛作用。

它还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及能量代谢。有类激素样作用,如有类雌激素作用,延缓某些激素分解等。

需要量

成年人每公斤体重需要量为0.5~1.0μg。新生儿在缺乏肠道合成细菌时,每天约需1.0mg。

缺乏症

人类维生素K缺乏症较少。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数天内肠道缺乏合成维生素K 的细菌,体内储存维生素K又很少,血中凝血酶原又低,故易发生缺乏症。在出生1周内,可有胃肠道出血和其他出血倾向。若有颅内出血时,可表现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发生呕吐、角弓反张等。成年人长期腹泻或出现阻塞性黄疸时,胆汁酸盐不足,维生素K的吸收降低;肝脏病患者对维生素K 的利用降低,均可发生缺乏症而出血。服用双香豆素之类的抗凝血药物(维生素K的拮抗剂),也能造成维生素K缺乏,凝血时间延长。轻度缺乏可无出血现象。严重者可以造成出血,创口、溃疡面渗血。手术、麻醉、失血或其他原因引起肝功能损害时,凝血酶原浓度下降更多,出血加重,有时可以出现自发性出血,如皮下出血,或在受压处如背部、臀部、大腿以及撞击或穿刺部位,发生青紫或血肿,常有鼻衄及齿龈出血,有时有血痰、黑粪等。患肛痔者常流血不止,血尿少见。大量失血或颅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用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可确诊。用凝血酶原时间纠正试验可与其他凝血因子缺乏鉴别。

维生素K缺乏的防治措施:可多食含量高的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一般病例可口服或肌注维生素K 。大量出血时,要及时输血,以补给凝血酶原,同时肌注或静脉滴注维生素K。为预防新生儿发生出血,可在产前给孕妇补充维生素K或直接给新生儿补充维生素K。

食物来源

由于肠内细菌能制造维生素K,所以膳食不是唯一来源。维生素K在食物中分布很广,绿叶蔬菜含量最多,动物肝脏含量也较多。

临床应用

维生素K 可用于凝血酶原过低症、维生素K缺乏症、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防治,以及因服双香豆素、水杨酸等过量所致的出血。用于阻塞性黄疸及胆瘘管手术前,可减少出血。本品尚有镇痛作用,对内脏平滑肌绞痛,如胆管痉挛、胃痉挛、肠痉挛等引起的绞痛有明显效果,也可能具有解痉作用。用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引起的绞痛效果尤其明显。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