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感染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分2类:一类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脓皮病、肺炎等;另一类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链球菌感染为人类常见疾病,不仅遍及世界各地,而且四季均可发生。1960年以来,B族链球菌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新生儿败血症及脑膜炎发生率明显增加,病死率也较高。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及人体各种防御功能受损对链球菌感染均有预防作用,若集居的青少年及幼儿连续发病,则应临时对易感者注射长效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旧称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存在于正常人体的口、鼻、咽腔,人体抵抗力降低时方致病,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见肺炎)。本文讨论化脓性链球菌感染。

病原学

链球菌属是链球菌科的成员之一,链球菌是圆形或卵圆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无芽胞,无动力,过氧化氢酶阴性,不耐热(55~60℃30分钟即可杀死),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为成对或成链状排列的球菌。易被各种常用消毒药杀灭,但对各种自然因素却有一定的抵抗力。在痰、渗出物及动物排泄物中可生存数周,在尘埃中无日光照射时可生存数日,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从水、尘埃、乳汁、健康人的鼻咽部、人及动物粪便中皆可检出。链球菌的分类至今尚未统一,目前常将链球菌属按溶血能力分为甲型 (α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β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γ型)溶血性链球菌3类,甲型链球菌致病力弱,为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丙型链球菌为口腔、鼻咽部及肠道的正常菌群,通常为非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链球菌感染中的主要致病菌。这一分类法简单,临床使用方便。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根据其细胞壁中特异性抗原(多糖体)的不同,分为A~H 、K~T共18个族;又根据其表面蛋白质M、K、T、S抗原的不同,将各族细菌分为若干个血清型。对人类有致病力者90%为A族,A族链球菌又称化脓性链球菌,B、C 、D、G族也偶致病。D族和O族链球菌和唾液型链球菌、轻型链球菌和粪链球菌(肠链球菌)等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致病因子。根据对氧需要与否分为需氧链球菌、厌氧链球菌、兼性厌氧链球菌。厌氧链球菌常寄居于口腔、肠道及阴道中。此类细菌型别繁多,人体曾感染过某型细菌后产生的抵抗力,对其他型细菌并无作用,故链球菌感染可发生多次。

链球菌致病除与人体防御能力的降低、变态反应的发生、感染细菌的数量有关外,细菌对自然界的抵抗力,特别是与其所产生的毒素及酶的关系更为密切。溶血素(包括溶血素D、S)能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及血小板,对细胞及细胞内溶酶体膜均有作用。溶血素O作用于细胞膜的胆固醇,而心脏细胞含胆固醇较多,故溶血素O对心脏有特异毒性作用。溶血素S则常作用于肾小球、关节内膜等处含有较多磷脂质的细胞膜,引起炎症。红疹毒素由噬菌体介导产生,可致皮肤发生红色皮疹,使表皮坏死脱落,还有致热作用及增强心脏、关节囊内膜、肾小球变态反应的作用。链激酶又名溶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及阻止血浆凝固;透明质酸酶又名扩散因子,可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脱氧核糖核酸酶能分解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使脓液粘稠度下降;这些酶的作用均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因而增加了细菌对人体的侵袭作用。

临床表现

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各异。

感染性疾病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侵入人体,致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或喉炎。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约半数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若侵入咽部的链球菌能产生红疹毒素,或原不产生红疹毒素的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产生红疹毒素的A族链球菌的噬菌体作用后,变为能产生红疹毒素者,便可引起猩红热。其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病原菌侵入咽部致局部炎症,发病急骤,红疹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猩红热的一系列表现。红疹毒素还能使机体出现变态反应,故病后2~4周可出现心、肾损害。

(2)B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人类泌尿生殖道及鼻咽部的寄生菌,主要引起肾盂肾炎、肺炎、子宫内膜炎;此菌亦已成为产褥热、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若产妇带菌,分娩过程中羊膜破裂后,胎儿可被污染的羊水经呼吸道感染,亦可在经过产道时被感染;新生儿还可因吸入医护人员及产妇呼吸道带菌者的飞沫而被感染。新生儿的 B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早发型(败血症型)和迟发型(脑膜炎型)。前者出生后数小时至5天内急剧发病,患儿有呼吸困难、呼吸停顿、昏睡、惊厥、休克等,病死率高;后者产后7~10天发病,患儿发热、昏睡、昏迷等,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蛋白质增多、含糖量减少,可检出病原菌及抗原;病死率较败血症型低,但可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常致牙周炎(见牙周病)、牙龈脓肿、扁桃体炎。当施行拔牙、扁桃体摘除等手术时,细菌可从伤口侵入血流,正常情况下,细菌将被血内具有防御功能的细胞迅速杀灭,若部分菌未被消灭,该患者心脏内膜又有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或损伤(如风湿性心瓣膜病)时,病原菌可在受损部位立足并繁殖而引起心内膜炎。 D族乙型链球菌也可引起心内膜炎。此菌为人类肠道正常菌群,多从肠道或泌尿系统侵入血液,约半数患者原来无心脏疾患,这表明此类细菌可侵袭正常心内膜。患者出现长期发热、畏寒、进行性贫血,因部分细菌及血内物质(纤维蛋白)沉积在心瓣膜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赘生物,赘生物可脱落,在血流中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尤其以脑、脾、肾栓塞为常见,产生瘫痪、脾肿大,尿中出现红细胞。若栓塞现象发生于皮下或粘膜,则可见皮肤粘膜瘀点、奥斯勒氏小结,赘生物的形成及脱落也常致心音发生相应改变。

变态反应性疾病

A族乙型链球菌感染后,由于变态反应形成的疾病有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这是由于链球菌或其部分成份具有抗原性,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物质(包括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抗原与相应的免疫物质可发生特异性结合或反应,这样可清除抗原而防止细菌的侵袭,若这一反应超过了正常人的生理水平,即是变态反应,它可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损害,由此产生的疾病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

诊断

主要依据链球菌感染的流行状况与患者接触史及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有的只根据其临床表现即可确诊,如丹毒;有的则需对感染部位分泌物及血液进行细菌培养方可确诊;检测细菌毒素及酶等抗原物质致使患者产生的相关抗体,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酶等血清学检查对诊断甚有帮助。

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予以输液等对症治疗。最重要的是立即给以足量的抗菌药物,可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林可霉素;对新生儿脑膜炎患者,大剂量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应用疗效均较好。无论选用哪种药物,疗程不应少于10天。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