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栓塞综合征

骨折后、髓内针固定或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髓内脂肪滴进入血液所引起的一系列呼吸、循环的病理改变,病变以肺部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神志障碍、皮下瘀点和进行性低氧血症。此病好发于长骨骨干,尤其是以股骨干为主的多发骨折的病人中。

骨折后,局部血肿形成,或上述手术操作,均造成局部压力增加,骨髓内脂肪滴得以进入破裂的静脉。由于创伤后的机体应激反应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脂质颗粒均可聚集于脂肪滴的表面,再加上组织凝血活酶的释放促发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沉积,因此脂肪滴体积增大,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在肺血管床内形成脂肪栓塞,造成机械性阻塞。阻塞后依肺循环受阻面积的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仅有轻度低氧血症而暂时无不适感,重者可猝死于急性肺原性心脏病。此后,以中性脂肪为核心的脂肪栓,通过机体应激反应及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体液效应,在脂酶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及游离脂肪酸。后者可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以肺间质水肿、肺泡出血、肺不张以及纤维蛋白栓子形成为特点的肺部病变,即化学性肺炎。此时,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气体弥散功能障碍及肺分流量增加而表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晚期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出现呼吸衰竭。此外,体积较小的脂肪栓通过毛细血管或侧枝进入体循环,可沉积于脑、肾毛细血管内,引起全身性脂肪栓塞。

骨折后,经24~48小时的潜伏期才出现症状。初起表现为呼吸和心动过速及高热等;此后出现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以至昏迷;眼结膜及肩、胸皮下可见散在瘀点。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表现低氧血症。X 射线检查显示进行性的多变的肺部阴影。根据创伤史、潜伏期、临床表现及脂肪球血症,即可作出诊断。其中,主要指标包括瘀点、排除其他胸部疾患的呼吸道症状及X射线表现、排除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次要指标包括心动过速,发热,血、痰、尿中检出的脂肪球,眼底改变,贫血,血小板减少,血沉增快。除骨折创伤史及潜伏期外,若具备一项主要指标、四项次要指标和脂肪球血症者,即可确诊。

治疗方法为:

(1)支持呼吸,尽早用呼吸器辅助呼吸,纠正低氧血症。至病情好转,呼吸、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缓解时,可逐渐撤除呼吸器。

(2)控制输液量,保持水代谢的轻度负平衡。

(3)适当使用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有利于减轻肺间质水肿及肺部病变,消除脂肪栓塞。

(4)控制感染及其他支持疗法。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