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狭窄症

一种脊柱的椎管部位狭窄造成脊髓、马尾神经及脊神经根部受压的疾病。表现为肢体麻痛、行动不便等。好发于脊柱腰段,也可发生在颈、胸段。发病部位多为局限性。本病多见,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病因多种多样,有发育因素、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以解除机械的压迫因素,可取得较好效果。

解剖基础

人体幼年时有33个椎骨,成年后,5个骶椎融成一个骶骨,4个尾椎融成一个尾骨(共24个椎骨,骶骨、尾骨各1)。从第二颈椎到第一骶椎各椎骨的椎体间有椎间盘,上一椎骨的下关节突关节面又与下一椎骨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关节。椎体后面、椎弓根、关节突及椎板组成近似三角形的空间──椎孔,一串椎孔相连形成管道──椎管。椎管前壁为椎体、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后壁为黄韧带及椎板。椎管内有脊髓和马尾神经。椎弓根的上缘有椎骨上切迹,下缘有椎骨下切迹,上一椎骨的下切迹与下一椎骨的上切迹构成椎间孔,脊神经由此穿出。脊神经的运动纤维负责肢体肌肉的收缩,感觉纤维将骨骼、韧带及皮肤等的感觉向脊髓传导。

椎管的管腔可随脊柱的伸、屈活动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脊柱前屈时管腔比后伸时大。年轻人的管腔比老年人大。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腰椎管狭窄为最多见,下面即以腰椎管狭窄为例。

(1)发育性腰椎管狭窄。原因不明。如腰椎管狭窄症时常在 X射线侧位片上看到椎管前后径小于12mm(正常≥15mm),椎管横径小于20mm(正常≥25mm),常为多节段病变。

(2)退行性病变椎管狭窄。椎管前侧由于椎间盘组织退变,椎间隙变窄,韧带松弛,椎间不稳,骨赘形成,出现骨性隆起(或椎间盘向四周膨出)。椎间盘退变又可造成继发性椎间关节肥大、黄韧带及椎板增厚,于是脊髓及马尾神经受前后夹挤压迫。在椎体后外侧骨质增生和上关节突肥大,侧隐窝狭窄,卡压脊神经。正常椎管断面形状近似三角形,出现侧隐窝时便呈三叶状(见图),此即所谓侧隐窝综合征。长期保守治疗不见好转的腰椎间盘突出与中央型巨大腰椎间盘突出,也可有继发性关节突肥大、黄韧带及椎板增厚,造成局限性椎管狭窄。

(3)腰椎滑脱性椎管狭窄。上一个腰椎向前(或向后)移动,使椎体之间呈台阶状,与肥大的关节突相遇,形成椎管狭窄。

(4)混合型椎管狭窄。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因组合形成狭窄,如发育性与腰椎间盘突出、发育性与退行性病变,退行性病变与腰椎间盘突出或三者(发育性、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同时存在。

(5)医源性椎管狭窄。脊椎融合术可引起骨性狭窄,椎板切除手术后可引起瘢痕组织,造成狭窄。

图 临床表现

好发病年龄在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腰腿痛以腿痛为主,可单侧痛也可双侧痛。行走一段路后可出现腿麻痛,蹲下休息片刻疼痛消失,继续再走,又出现腿痛,即所谓间歇性跛行。少数病人的疼痛为持续性。病期较久或疼痛严重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痛觉障碍及腱反射减弱。有的病人有排尿困难。腰椎活动轻度受限、拉塞格氏征(直腿高举试验),半数病人呈阳性。患腿直腰行走短距离(100~ 500m)后双腿即出现疼痛,但可以骑自行车数十里无恙。咳嗽或喷嚏时并不加重。颈段椎管狭窄症常合并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造成严重的高位脊髓受压。

诊断

腰椎 X射线摄片检查常可看到椎间关节肥大,骨增生等改变。对发育性狭窄可以通过 X射线片测量椎体前后径与横径的乘积与椎管前后径与横径乘积的比值,若比值大于4.5时,则说明椎管狭窄。对症状较重、保守治疗不见好转者,考虑手术治疗时,术前应做脊髓造影检查。也可应用电子计算机横断扫描(CT)检查。

间歇性跛行虽是椎管狭窄的重要症状,但必须检查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情况,以除外血管性间歇性跛行。

治疗

早期症状不重时采用物理治疗、针灸、按摩等综合措施。可用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若保守治疗不见好转,为解除神经压迫的机械因素,必须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