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藻

概况

异名:马尾藻(《本草拾遗》),虎栖菜(《漳浦县志》)。

基源: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鼠尾藻全藻体。

原植物: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Mert.)O.Kuntze(Cystophyllum thunbergii J.Ag.;Rhodomela thunbergii Ag.;Fucus thunbergii Mertens),又名谷穗子、谷穗果(辽宁),谷穗蒿、岙头子(山东),老鼠尾巴(浙江),虎茜泡、马尾、马尾丝、卜卜菜、草茜(福建),牛尾茜、台茜、海茜、马尾茜(广东)。

历史:《本草拾遗》载:“马尾藻生浅水中,如短马尾,细,黑色。”其描述的特征完全符合本种。近代用本品制作褐藻胶,并作“海藻”药用。参见“海藻”条。

形态:藻体暗褐色,高10~50cm,可达120cm。固着器为扁平的圆盘状,边缘常有裂缝,上生一条主干。主干甚短,3~7cm,圆柱形,其上有鳞状的叶痕。主干顶端长出数条初生枝。外形常因枝的长度和节间距离的变化而不同。幼期,鳞片状小叶密密的排列在主干上,很像一个小松球。初生枝的幼期也覆盖以密螺旋状重迭的鳞片叶,其后,次生枝自鳞片叶腋间生出,有时次生枝甚短,不能伸长,枝上有纵沟纹,沟纹常自各叶基部下行。叶丝状,披针形、斜楔形或匙形,边缘全缘或有粗锯齿,长4~10mm,宽1~3mm。气囊小,窄纺缍形或倒卵圆形,顶端尖,具有长短不等的囊柄。生殖托为长椭圆柱状,5~15mm,顶端钝,单条或数个生于叶腋间。雌雄异株。(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Ⅳ.31;《浙江海藻原色图谱》.42页)

生境与分布:生于中潮带和低潮带的岩石上,或在高、中潮带的水洼或石沼中,有的甚至在低潮时较长时期的暴露于日光下,均可生长。一般来说,生长在黄、渤海的个体较小,长生在南海的则个体较大。鼠尾藻是中国沿海习见的种类,北起辽东半岛,南至雷州半岛。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南部,日本的北海道至硫球群岛及朝鲜均有分布。本种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

化学性质

附 ①同属海蒿子Sargssum pallidum(Turn.)C.Ag.全藻含褐藻酸、甘露醇、碘、β-谷甾醇类物质、马尾藻多糖(由D半乳糖、D-甘露糖、D-木糖、L-岩藻糖、D-葡萄糖醛酸等组成的含肽多聚糖)。 ②三角藻S.tortile C.Ag.水溶性部分有抗肿瘤作用。且已分离出异戊间二稀氧萘醇化合物(Sargatriol)。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03。

药性

性味:《中国药用孢子植物》:“咸,寒。”

功效:软坚,散结,利尿,消痰。

主治: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心绞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