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清

概况

异名:立地好(《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毛慈姑、岩芋(《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黑兰(《常用中草药手册》),铁耙梳(《四川常用中草药》),倒岩提、走子草(《贵州药用植物目录》)。

基源:为兰科羊耳蒜属植物见血清的全草。羊耳蒜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约45种。

原植物:见血清Liparis nervosa(Thunb.)Lindl.(Ophrys nervosa Thunb.),又名脉羊耳兰(《中药大辞典》)。与见血清同功效的本属植物还有大唇羊耳蒜L.dunnii Rolfe(Liparis cucullata Chien),又名风帽羊耳兰(《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发达,褐色,横卧;假鳞茎数枚短,肉质,基部稍厚,高2.5~7cm,表面有节。叶2~3枚,薄,卵形至矩圆形,长5~10cm,先端渐尖,全缘,基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疏散,长7~15cm;苞片细小;萼片和花瓣淡紫色,长约8mm,侧面2枚萼片狭长圆形,背面1枚和花瓣线形;唇瓣绿紫色,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钝或凹入,基部有2个小瘤体;蕊柱白色,内弯,有翅,翅每边有一尖角或齿。蒴果纺锤形。花期夏季。(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409页,0812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溪边岩石上或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大唇羊耳蒜与见血清的主要区别为叶2片,顶端钝,总状花序的花8~9朵,萼片顶端呈僧帽状。(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74页,图8178)生于林下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山西。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含脉羊耳兰碱,又名见血清碱(Nervosine)。

参考文献

Tetrahedron1969;25(13):2723。

药理

活性炭处理过的水煎剂(1:1),敷于局部,对切断犬或猴的股动脉,以及麻醉犬后肢截断后引起的出血,均有止血作用。用药后动物活动、食欲正常,48h内无继发出血。对兔肝、脾切口,4min可止血,4~12d后无继发出血。体外试验,能使人和免红细胞凝集,缩短全血凝时间。

毒性:大鼠每天ip上述制剂1ml,未见死亡。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9。

药性

性味:苦,凉。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苦,平。”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苦,凉。”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吐血,咯血,肠风下血,血崩,手术出血,小儿惊风,热毒疮疡,蛇咬伤。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血,凉血,止血。治牙痛。酒泡服治跌打损伤。”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补肺止血。”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生新散瘀,清肺,止吐血。治各种吐血,劳伤咳嗽,肺肾阴虚咯血,肠风下血,红崩,拔脓生肌,刀伤。” ④《贵州药用植物目录》:“治劳伤,小儿走子,搭背。”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肺热咯血,吐血;外用治创伤出血,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或浸酒。 外用:煎水含漱,或捣敷或干粉撒患处。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肺病吐血:见血清6~12g。作煎剂或泡酒饮。”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蝮蛇咬伤,见血清4株,水煎;冲滴水珠(研末)3g,顿服。另选用金银花、野菊花、苦爹菜、青木香羊乳三叶青等3~4味各9~15g,水煎服,每天1~2剂。外用滴水珠、七叶一枝花、大黄等研末,醋调搽肿处。” ③中草药研究资料(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用于外科手术止血:取全草切碎烘干,用水煮沸3次,每次沸腾30分钟,合并煎煮液、浓缩、离心,取上清液调成1:1浓度的溶液,经活性炭处理和高压灭菌后备用。”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