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地不容

概况

异名:金不换(广西那坡)。

基源: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黄叶地不容的块根。

原植物:黄叶地不容Stephania viridiflavens H.S.Lo et M.Yang

形态:落叶草质藤本。叶纸质,三角状圆形至近圆形,长宽几不相等,通常8~15cm,侧枝上的叶可小于8cm,先端短尖,基部平截,圆形或微凹,边缘全缘或浅波状,脉掌状,向上的5条较粗,向下的6~8条纤细;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超过,基部常扭曲。复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或生于腋生的短枝上;雄花序的总梗通常比叶柄长,伞梗5~12条,长1.5~5cm;小聚伞花序数个簇生于小梗末端,稍密集;雄花萼片6,2轮,内轮与外轮近圆形;花瓣橙黄色,厚肉质,比萼片短,背部凹陷,两侧边缘内卷,内面有很多密挤脑纹状的小瘤体,聚药雄蕊长0.5~0.7mm;雌花序与雄花序其总梗通常比叶柄短很多,小聚伞花梗和花梗均很短,而密聚呈头状;雌花花被左右对称,有1个微小的萼片和2个稍大的花瓣。核果红色,倒阔卵形,内果皮背部有4行短柱状雕纹,柱状体顶端扩大呈头状,其顶端钝圆;胎座正中穿孔。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700~1100m的石灰岩山地。分布于广西那坡、风山都安,贵州兴义、安龙。

化学性质

含l-四氢巴马汀(l-Tetrahydropalmatine;颅痛定,Rotundine)[1]、巴马汀(掌叶防己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2]、光干金藤碱(Stepholidine)、克班宁(Crebanine)[3]。还含细胞毒成分伪巴马汀碱硝酸甲酯(C21H22O4N+·CH3NO3)[4]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0;15(11):674。
[2] 中草药 1989;20(7):5。
[3] 云南植物研究 1991;13(2):225。
[4] 中草药 1993;24(9):457。

药性

性味:苦,微寒。

功效:镇静,止痛,消肿解毒。

主治:外伤疼痛,胃痛,疮疖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