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梅

概况

异名:龙船花(《植物名实图考》),如意花(《岭南采药录》),杀虫花(《南宁市药物志》),臭草(《常用中草药手册》),天竺草(《湖南药物志》)。

基源:为马鞭草科马樱丹属植物马樱丹的叶或带花、叶的嫩枝。马樱丹属全世界约150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马樱丹Lantana camara L.(Lantana aculeata L.),又名五色花、五彩花(通称),五雷箭、臭花根(广西),五色梅花(广州),七变花(《华北经济植物志要》)。

形态:直立或藤状灌木,高1~2m。有时可长达4m,植株具臭味。茎、枝四方形,有短柔毛,通常具短倒钩状刺或糙毛。单叶对生,具柄,长约1cm;叶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9cm,宽1.5~4.5cm,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有钝齿,叶面上具粗糙皱纹及短柔毛,背面具小刚毛,顶端急尖或渐尖;侧脉5对。头状花序腋生,总花梗粗壮,较叶柄长1~3倍;苞片披针形,有短柔毛;花萼筒状膜质,长约1.5cm,顶端具微短齿;花冠管长约1cm,直径4~6mm,向上略宽展,黄色或橙红色,开花后转为深红色;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药卵形;子房2室,无毛,每室1胚珠;花柱短,柱头偏斜。果圆球形,直径约4mm;熟时紫黑色,成熟后常为2骨质分核。花期全年。(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78页,图511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0~1500m的空旷地或海边沙地。一般热带地区均有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常见逸生或庭园栽培。供观赏,原产美洲。

化学性质

叶含三萜类成分:马缨丹烯A(岩茨烯)(Lantadene A)、马缨丹烯B(Lantadene B)、马缨丹酸(Lantanolic acid)、马缨丹异酸(Lantic acid)[1]、22β-O-当归酰基-3β-羟基-齐墩果酸、22β-O-二甲基丙烯酰基-3β-羟基-齐墩果酸、22β-羟基-3羰基齐墩果酸[2]、五色梅醋酸(Lantanilic acid)[3]、22β-O-(S)-2-甲基丁酰基-3-羰基-齐墩果酸[4]、五色梅酸(Lantoic acid)[5]。茎叶含环烯醚萜甙:黄花夹竹桃臭蚁甙甲(Theveside)[6]。叶用HPLC分析,至少含14种酚性成分以及p-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tzic acid)、p-香豆酸(p-Coumaric acid)及水杨酸[7]。尚含挥发油、还原糖、鞣质,树脂和生物碱[1]。嫩枝也含马缨丹烯A[1]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83 。
[2]CA 1976;84:161772c 。
[3]Phytochemistry 1976;15(6):987, 。
[4]CA 1984;100:3511m 。
[5]Phytochemistry 1985;24(7):1607 。
[6]CA 1980;93:41520h 。
[7]CA 1989;111:130735q。

药理

挥发油中的石竹烯,有一定的平喘作用。叶中含对聚伞花素,动物ig或临床应用均有一定的祛痰作用[1];并能防杀昆虫[2]、杀真菌[3]家畜喂食五色梅叶后可致慢性中毒:衰弱、步态不稳、剧烈腹泻,后则便秘,大便因含被分解的血液,色深而臭;鼻及眼的分泌物增加。黄疸、对光过敏,可致死亡;如恢复,亦很慢。中毒成分为马缨丹烯A,2g可使绵羊产生黄疸及对光过敏]4]

参考文献

[1]药学通报1979;14(4):152 。
[2]CA 1977;86:51594e 。
[3]CA1980;92:191865t,209514q 。
[4]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84。

药性

性味:苦,寒。 ①《南宁市药物志》:“苦,平。” ②《广西中药志》:“苦,寒。” ③《广西中草药》:“微甘、辛,凉。”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根:淡,凉。枝、叶:苦,凉,具臭气。” ⑤《中草药学》:“根:甘、苦,寒。叶:辛,凉。有小毒。花:甘、淡,凉。”

功效:祛风止痒,解毒消肿。

主治:疥癞,痈肿,湿毒,毒疮。 ①《岭南采药录》:“洗湿毒疥癫。” ②《南宁市药物志》:“叶:治疥癞毒疮,跌打出血。花:可止血。” ③《广东中药》:“祛风止痒,消肿止痛,散毒,敷大肠疡痈。” ④《广西中草药》:“全草:退热,杀虫止痒,消疮疡。”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根:感冒高热,久热不退,颈淋巴结结核,风湿骨痛,胃痛,跌打损伤。枝、叶:外用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疖肿,跌打损伤。” ⑥《中草药学》:“流感,感冒,腮腺炎,高热不退,肺结核咯血,皮炎,湿疹,瘙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冲酒。外用:煎水洗或用鲜叶捣敷。

使用注意:《福建中草药》:“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皮肤湿疹:五色梅叶、两面针、苏叶、毛麝香、薄荷叶、侧柏叶、旱莲草各30g。研粉,解一般痒,用酒、水各半调涂,剧痒用醋水调涂,每日换药3次。如有粘性黄水流出,则加滑石粉。用干粉撒患处。”

单方应用:①《广西中草药》:“治感冒风热;五色梅花、叶30g,山芝麻15g。水煎,日分2次服。” ②《岭南采药录》:“治毒核症:五色梅叶捣烂,取自然汁,用双蒸酒冲服。又将叶捣烂,加红糖、冰片少许,敷于核上,不时转换,即可清凉止痛。” ③《闽南民间草药》:“治筋伤:鲜五色梅叶捣碎,擦患处,然后以渣敷之。”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皮炎、湿疹瘙痒:鲜五色梅枝叶煎水外洗。”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跌打扭伤:鲜五色梅叶捣烂外敷。”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