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辣蓼

概况

异名:辣柳草(《贵州中医秘方验方》),班蕉草(《中国药用植物图鉴》),青蓼、蝙蝠草(《泉州本草》),辣马蓼(《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辣蓼(《贵州植物志》)。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软水蓼的全草。

原植物:软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var.flaccidum(Meissn.)Steward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90cm,植物体较粗糙,全株均散布腺点和毛茸。茎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红色,节膨大。叶互生,具短柄;叶片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粗毛,上面深绿色,并有八字形黑斑;托叶鞘膜质,其叶缘生长刺毛。穗状花序生在枝端,花梗细,长6~12cm,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红色或白色,并散布绿色的腺点,雄蕊7~8;子房1,花柱3。瘦果具3棱,外包有宿存的花被,花期6~7日,果期7~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011页.2045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长在近水边的阴湿处。中国广泛分布。日本、印尼、越南、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5~6月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甙类及鞣质

参考文献

江西中医药 1960;(9):47。

药理

红辣蓼流浸膏及红辣蓼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

江西中医药 1960;(9):46。

药性

性味:《泉州本草》:“辛,温。”

功效:《泉州本草》:“清热解毒,止渴,利小便。”

主治:痢疾,便血,胃痛,疟疾,跌打肿痛。 ①《贵州民间方药集》:“根:治痢疾。” ②《泉州本草》:“治胃腹冷痛,中暑烦渴,小儿痢疾,蛇犬咬伤。” ③《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去风湿,通关窍,散瘀,解毒,杀虫,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含漱。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疟疾:红辣蓼叶、桃树叶等份。研细末,用水、酒和制成丸。每日早、晚各服3g,温开水送下。”

单方应用:①江西《草药手册》:“治痢疾:红辣蓼根24g,水煎,糖调服。” ②《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胃气痛,痧气腹胀痛:鲜红辣蓼枝头嫩叶9g,捣烂,加冷开水150ml,擂汁服。” ③《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牙痛:鲜红辣蓼120g,水煎,频频含漱。” ④《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跌打撞伤,局部青紫肿痛:鲜红辣蓼,同米酒或甜酒酿糟捣烂敷。” ⑤江西《草药手册》:“治扁桃体炎:红辣蓼茎叶适量,捣汁加温开水含漱。” ⑥江西《草药手册》:“治关节炎:红辣蓼叶适量,开水泡片刻后,搓揉痛处。”

食疗:《贵州中医验方秘方》:“治大肠下血:辣柳草50g,同猪肉炖服,每隔10日再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