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泥炭藓

概况

基源:为泥炭藓科泥炭藓属植物泥炭藓的全株。泥炭藓属全世界约300种,中国约41种。

原植物: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Sphagnum cymbifolium(Ehrh.)Hedw.;Sphagnum obtusifolium Ehrh.]

形态:大片丛生。植物体松软而粗,灰绿色或褐色,有时先端带红色。基部粗软;皮部3层细胞,细胞壁具螺纹,有1~4或2~6个水孔,有时有9个水孔;中轴黄褐色。茎叶宽舌状,长1~3mm,宽0.8~1mm;无色细胞无螺纹,有时具分隔,极少数具螺纹,背部有时有水孔;上部边缘多分化成毛状。轮生丛枝3~5条,2~3强枝,1~2条弱枝,多倾立。枝叶卵形或长卵形,无分化边缘,尖部边缘内卷;无色细胞腹面有中央大形水孔,上角有1~2个小孔,背面有半椭圆形边孔,角部具角隅孔;绿色细胞偏于叶内方,在横切面上呈狭等腰三角形,壁薄,内方裸露,外方为无色细胞所包被,无色与绿色细胞相接处的内壁平滑。雌雄异株;雄枝黄色或淡红色;雌苞叶阔卵形,兜状,先端有分化无色边缘,中下部有由绿色细胞构成的边缘。(图见《中国药用孢子植物》.16页.图21)

生境与分布:生于塔头甸子,有时也见于高位沼泽及阴湿山坡草地上。分布于中国东北、华东、华南、西南。日本、原苏联远东地区及西伯利亚、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含(S)-(+)-α-甲基丝氨酸((s)-(+)-α-Methyl Serine)和γ-L-谷氨酰基-L-精氨酸(γ-L-Glutamyl-L-arginine)[1],并含15-羟基十六碳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和泥炭藓醇,以及8、16-,9、16-,10、16-二羟基十六碳酸[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88;27(3):931 。
[2]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66。

药性

功效:《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消毒后,代脱脂棉。经试验,吸水量为本身的19.8倍(脱脂棉为162倍、纱布为6.5倍),吸水速度也比脱脂棉和纱布快,弹性比棉制品好。

主治:肠瘘、下肢浮肿溃烂等化脓性疾患。

用法用量:外用:采集新鲜全草,过粗筛,去杂质,晾干,制成垫类或敷料、急救包,经20分钟120℃(1kg/cm2)灭菌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