苣荬菜

概况

异名:野苦菜、曲麻菜(《陕甘宁青中草药选》),苦苦菜、败酱草(《甘肃中草药手册》),败酱(《内蒙古中草药》),小蓟(《东北中草药》),苣菜(《河北中药手册》),取麻菜(《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菊科苦苣菜属植物苦荬菜的全草。

原植物:苦荬菜Sonchus arvensis L.(Sonchus brachyotus DC.)

历史:苣荬菜名最早见于《植物名实图考》:“北地极多,亦曰甜苣,长根白微红,味回甘……其叶长数寸,锯齿森森,中露白脉,开花正如蒲公英。”按其描述及附图,应是本品。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茎具纵沟棱,无毛。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柄长1~2cm,叶片长椭圆形,长4~20cm,宽1~5cm,顶端钝,基部狭成柄,柄基稍扩大,半抱茎,边缘稀疏的缺刻或浅羽裂,裂片三角形,缘有尖齿,两面无毛;茎中部叶与下部叶相似但无柄,基部多少耳状,抱茎,上部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径2~4cm,在茎枝顶组成伞房状或单生;总苞钟状,长1.5~2cm,宽10~15mm,总苞片3~4层,披针形,花后常反折,外层的长3~8mm,长卵形,内层的披针形长约15mm,无毛;全为舌状花,长约2cm,黄色。瘦果长椭圆形,长约3mm,有纵肋,微粗糙;冠毛长可达12mm,白色。花果期6~11月。(图见《内蒙古植物志》.第6卷.301页.图版118∶1-4)

生境与分布:生于路旁、田野。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贵州和西藏。蒙古、原苏联远东地区和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春季开花前连根拔起,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北、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

鉴别

性状:根茎圆柱形,下部渐细,长3~10cm,表面淡黄棕色,上部有近环状突起的基生叶痕,顶端有皱缩或破碎的基生叶。叶下面灰绿色,上面略深,无花或偶带破碎的残花。质脆易碎。以色青绿、无花、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2~5列,棕黄色,壁栓化,外侧1~2列通常木化;有的无木栓层,但其表皮细胞壁栓化且木化。皮层为4~10列薄壁细胞,壁多木化。韧皮部有乳管,直径10~26μm,单个散在或多个成群,内含物浅棕色,有众多细小的颗粒状物和少数树脂块,均可被紫草试液染成红棕色。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10个径向相连或成群,有的导管可见平置的梯网纹穿孔板。髓常中空。本品薄壁细胞中多充满大形的菊糖块。 叶表面观:基生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气孔较少,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气孔众多,气孔为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3~5个。幼叶的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由2~7个细胞组成,壁极薄,有的细胞略扁,顶端1~2个细胞常膨大。(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67页.图66.67)

理化:取本品粉末2g,加入70%乙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至尽,滤过,从滤器上加水使滤液全量的2ml,点样于硅胶G板上,以胱氨酸、组氨酸为对照,以苯酚-水(75∶25,w/v),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茚三酮试剂,加热显色。(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69页.图68)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五环三萜类化合物:α-香树脂醇(α-Amyrin)、β-香树脂醇、羽扇豆醇(Lupeol)、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伪蒲公英甾醇(pseudo-Taraxasterol)[1],黄酮醇类化合物: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异鼠李素3-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β-D-glucopyranoside)、金圣草素(Chrysoeriol)、槲皮素7-葡萄糖甙(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以及胆碱(Choline)、酒石酸(Tartaric acid)等[2]。叶含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甙(Luteoloside)、刺槐甙(Acaciin)、醉鱼草甙(Buddleoside)、东莨菪素(Scopletin)。

乳汁中含有蒲公英甾醇、伪蒲公英甾醇、莴苣苦素(Lactucopicrin)、山莴苣素(Lactucin)以及L-肌醇(L-Inositol)、甘露醇(D-Mannitol)与多量氨基酸[2]

参考文献

[1] Lipids 1982;17(1):60。
[2] 中药志 第4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65。

药性

性味:苦,寒。《河北中药手册》:“寒,苦。”

功效:清热解毒,补虚止咳。

主治:菌痢,喉炎,虚弱咳嗽,内痔脱出,白带。 ①《河北中药手册》:“清热解毒。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喉炎,内痔脱出。” ②《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治白带及产后瘀血腹痛,阑尾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苣荬菜30g。水煎服。” ②《河北中药手册》:“治内痔脱出发炎:苣荬菜60g。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2次。” ③《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治阑尾炎:苣葵菜15~30g,红藤60g,水煎服。” ④《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咽炎:鲜苣荬菜30g(切碎),灯心草3g。水煎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