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花

概况

异名:腐婢(《本经》)。

基源:为豆科豇豆属植物赤小豆的花和菜豆属植物赤豆的花。

原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Thunb.)Ohwi et Ohashi。赤豆Phasolus angularis(Willd.)Wight

历史:本品以“腐婢”名载于《别录》,谓其“生汉中。即小豆花也。七月采之,阴干四十日。……茎叶多曲。气似腐臭。土人呼为腐婢。历代医家对“腐婢”是否即小豆花曾有不同见解,有的认为是葛花,后经鉴别,确认“腐婢”即赤小豆花,既在殻部,豆花为是。时珍曰:“其为豆花无疑”。所载即为本品。

余项参见“赤小豆”条。

生药

采集:夏季采收。

药性

性味:辛,平。《本经》:“辛,平。”

功效:清热,止渴,醒酒,解毒。

主治:疟疾,痢疾,消渴,伤酒头痛,痔瘘下血,丹毒,疔疮。 ①《本经》:“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 ②《别录》:“止消渴。” ③《药性论》:“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 ④《纲目》:“治肠中积热,痔瘘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普济方》:“治疗肿:小豆花为末敷之。”

食疗:《食医心镜》:“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气不足,止渴及病酒头痛:小豆花于豉中煮,五味调和,作羹食之。”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