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参

概况

异名:建人参(《金御成方》),建参(《纲目拾遗》),土人参、土当归、土参、土芹菜、天池参(福建)。

基源:为伞形科当归属植物福参的根。

原植物:福参Angelica morii Hayata

历史:福参始载于《药性考》,云:“福参出闽浙,颇似人参,而性味辛热,虚寒病宜之。”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长约至10cm,棕褐色。茎直立,少分枝,光滑无毛。基生叶及茎生叶均为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柄长5~15(~20)cm,基部具叶鞘抱茎;叶片轮廓为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7~20cm,宽12~17cm,末回裂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常3裂至3深裂,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缺刻状锯齿,齿端尖,有缘毛,两面无毛或沿叶脉有毛;顶部叶简化成短管状鞘。复伞形花序,花序梗长5~10cm,有短柔毛,总苞无或有1~2片,早落;伞辐10~14(~20);小总苞片5~8,线状披针形,有短毛,顶端内折,中脉明显;花柱基短圆锥形。果实长卵形,长4~5mm,宽3~4mm,无毛,背棱线形,侧棱翅状,比果体狭;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或略凹入。花期4~5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3分册.56页.图版25)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林缘或湿润的山谷溪沟边石缝中。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根,以秋季采较好。除去须根,刮净粗皮,晒干或蒸熟晒干。药材产于福建。

鉴别:干燥根呈纺锤形或圆锥形,长约8~12cm。根上部直径2~3cm,外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灰色,有纵沟纹及少数横皱纹,质坚硬,折断面黄白色。

药性

性味:辛、微甘,温。

功效:补中益气。

主治: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蛇伤肿胀剧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福建中草药》:“治脾胃虚寒泄泻:福参9~15g,金樱子千根15g,淮山药9g,苡米9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草药》:“治脾胃虚寒泄泻:福参15g,大枣15g,水煎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虚寒咳嗽:1)福参15g,桂圆干15g。水煎服。2)福参15g,早米50g同炒焦黄,水煎,酌调冰糖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