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蛇

概况

异名:焦尾巴、竹叶青、红眼蜻蜓蛇、青竹丝(《浙江动物志》)。

基源:为蝰科烙铁头属动物竹叶青的全体。烙铁头属全世界约36种,中国约9种。

原动物: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

形态:全长70~90cm。头大,三角形,有长管牙;颈细;尾较短,有缠绕性。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小,白细鳞分开;第一枚上唇鳞与鼻鳞完全分开;鼻鳞与颊窝之间有1~2枚小鳞;二枚鼻鳞之间隔1~4枚小鳞;背鳞起棱,颈部23(21~25)行,中部21(19)行,肛前15行。生活时背面纯绿,腹面略浅,尾背及尾尖焦红色,最外一行背鳞色白、浅黄或红白各半,形成体侧纵线纹,前方可达颈或眼前后。

生境与分布:栖于山野和森林地带,常发现于山区的溪河边。捕食蛙类、鼠类及小鸟等。大雪至惊蛰进入冬眠。卵胎生。有剧毒。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生药

采集:夏、秋季捕捉,饲养数天后,洗净挤压残余粪便,浸酒服用(一般一条青竹蛇可浸酒500g);或除去内脏晒干或烘干。

药性

性味:甘、咸。《陆川本草》:“甘、咸。”

功效:祛风止痛,解疮毒。

主治:风湿痹痛,痈疮肿毒。《陆川本草》:“散疮毒。治恶疮肿疖。”

用法用量:内服:3~4.5g,酒剂适量。外用:茶油浸涂。

临床应用

《陆川本草》:“治恶疮肿疖:青竹蛇茶油浸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