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筋草

概况

异名:石松(《本草拾遗》),过山龙(《滇南本草》),金毛狮子草(《中药志》),舒筋草(《四川中药志》),凤尾伸筋(《湖南药物志》)。

基源:为石松科石松属植物石松的全草。石松属约20种,中国约9种。

原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L.clavatum var.niponicum Nakai;L.clavatum Clarke auct.non L.),又名宽筋草、蜈蚣藤(浙江),筋骨草(陕西),狮子草(广西)。

历史:仲筋草一名出自《分类草药性》,唐《本草拾遗》以石松之名收载,云:“石松,生天台山石上,如松,高一二尺,山人取根茎用。”《纲目》将其收入草部类,云:“石松,即玉柏之长茎者也,名山皆有之。”视其附图,应为石松属植物。

形态:多年生常绿草本,具蔓生匍匐茎,有分枝,叶疏生。直立茎高15~30cm,分枝,营养枝多回分叉,叶针形,密生,长3~4mm,顶端具易脱的芒状长尾;孢子枝从第二三年营养枝上部长出,远高于营养枝,叶疏生;孢子囊穗长2.5~5cm,有柄,通常2~6个生于孢子枝的上部;孢子叶卵状三角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顶端具尖尾。孢子囊肾形,淡黄色,孢子同形。孢子成熟期7~8月。(图版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09页.图21)

生境与分布:生于疏林下阴蔽处。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内蒙古、河南和长江以南各地区。日本、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茎叶生长茂盛时,连根拔起,晒干,除去泥土及杂质。药材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苏,贵州。

鉴别:匍匐茎弯曲而细长,可达2m直径1~3mm,具黄白色细根。茎为二歧分枝。鳞叶皱而弯曲,密生,条状披针形或条形,长3~5mm,宽0.3~0.5mm,黄绿色至浅黄棕色,先端渐尖呈芒状,全缘。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木心类白色。无色,味淡。以色黄绿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含石松碱(Lycopodine)、伸筋草碱(Clavatine)、N-去甲基-α-玉柏碱、佛石松碱、法西亭明碱、去乙酰法西亭碱、去氢石松碱、二氢石松碱、伸筋草宁碱(Clavatonine)、石松灵碱、石松毒碱。还含多种三萜醇化合物:三萜一醇、三萜二醇等。其它还有香荚兰酸、阿魏酸、杜鹃花酸等。孢子含脂肪油,主要有油酸、石松子酸(Lycopodle acid)、肉豆蔻酸、硬脂酸、二羟基硬脂酸等的甘油酯[1]。另含二氢咖啡酸及咖啡酸衍生物[2]、β-谷甾醇、豆甾烯醇、芫青甾醇、芫青甾醇甙、3β,6β-二羟基豆甾烷-4-烯[3]及一种新的酰化的芹菜配基4’-O-β-D-葡萄糖[4]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625。
[2] CA 1986;104:213348x。
[3] 中草药 1987;18(12):530。
[4] Planta Med 1979;36(3):196。

药理

①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伸筋草提取液0.5g/只 ig,对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试验,均表明有镇痛作用[1]。伸筋草提取液0.5g/kg ig,可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但不能对抗士的宁的惊厥作用,对可卡因毒性反而有所增强[2]。此外,伸筋草粗制剂对sc枯草浸剂引起发热的兔有解热作用,其有效成分为伸筋草碱及石松碱(Lycopodine)[3]。 ②对心血管作用 石松碱30mg/kgiv,使麻醉猫,兔血压下降[4]

毒性:石松碱ip对小鼠的LD50为78mg/kg[4],中毒症状有过度兴奋,强直或阵挛性惊厥[4]。iv的LD50为27.58±1.16mg/kg[5]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88;19(1):24。
[2] 中药材 1991;14(11):38。
[3] CA 1941;35:37666 [4] CA 1948;42:60036
[5] CA 1945;39:46929

药性

性味:苦、辛,温。 ①《本草拾遗》:“苦、辛,温。” ②《本草求原》:“甘、涩,平。”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皮肤麻木,四肢软弱,水肿,跌打损伤。 ①《本草拾遗》:“主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 ②《滇南本草》:“下气,消胸中痞满横格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去年久腹中之坚积,消水肿。” ③《生草药性备要》:“消肿,除风湿。浸酒饮,舒筋活络。其根治气结疼痛,损伤,金疮内伤,去痰止咳。”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舒筋,消炎。治关节酸痛,带状疱疹。” ⑤《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舒筋活血,祛风散寒,止痛。治腰腿酸痛,风湿性关节肿痛,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四川中药志》:“孕妇及出血过多者忌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老鹳草、牛膝治风湿疼痛。 ②配木瓜、八角枫,治足转筋。 ③配连钱草、酢酱草,治跌打损伤。 ④配桑枝、威灵仙、五加皮,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急,跌打损伤等症。 ⑤配赤芍、红花、苏木,治跌打损伤血瘀肿痛。

方选和验方: ①江西《中草药学》:“治关节酸痛,手足麻痹:凤尾伸筋草30g,丝瓜络、爬山虎各15g,大活血9g。水、酒各半煎服。” ②江西《中草药学》:“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凤尾伸筋、南蛇藤根、松节、寻骨风各15g,威灵仙3g,茜草6g,杜蘅1.5g。煎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疼痛:伸筋草、牛膝、防己、威灵仙各12g,桑枝30g。水煎服。” ④《滇南本草》:“消水肿:过山龙(伸筋草)1.5g,研细末;糠瓢4.5g(火煅存性),槟榔3g。槟榔、糠瓢煨汤吃过山龙末,以泻为度。气实者用,虚者忌。” ⑤伸筋透骨熏洗汤(河北中区 1990;(6))治痹证(风痹,寒痹,湿痹):伸筋草、透骨草、苍术各20g,鸡血藤、防风、蜀椒各30g,细辛10g,食盐150g。用纱布包扎上药,加水3000~4000ml,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以热气熏患部。待药液温度降至适度时再边熏边洗患处20~30分钟。1日1~2次,2日1剂。关节肿大疼痛甚者加松节、乳没各20g;上肢痛甚者加羌活20g,桑枝30g;下肢痛甚者加独活、牛膝、秦艽各30g。 ⑥伸筋草汤(中医杂志 1989;(2))治脑卒中后手足拘挛: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g置搪瓷脸盆中,加清水2000ml,煮沸10分钟后用,药液温度以50~60℃为宜,泡浸15~20分钟。汤液温度降低后需加热,再浸泡一遍。手足拘挛者,先浸泡手部,后泡浸足部,1日3次。泡浸时,手指、足趾在汤液中进行自主伸屈活动。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为2个疗程。

单方应用:①《岭南采药录》:“治风痹筋骨不舒:宽筋藤(伸筋草)9~30g,煎服。” ②《安徽中草药》:“治骨折肿痛:整复后,用鲜伸筋草捣烂敷患处。” ③浙江中医杂志 1990;(5):“治带状疱疹:伸筋草10g,烧成灰,加海金沙5g。麻油(或植物油)适量调成糊状,棉签蘸涂于患处。”

医药家论述

①陈藏器《本草拾遗》:“生于石上,其状似松,古代用全草治久患风痹。” ②兰茂《滇南本草》:“石松,其性走而不守,其用沉而不浮,得槟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