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草

概况

异名:田基黄(《生草药性备要》),水榴子、香草(《质问本草》),斑鸠窝、雀舌草(《植物名实图考》),蛇喳口(《草木便方》)。

基源: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又名小元宝草、七层塔(江苏、浙江),小连翘(江西、四川),和虾草、雀舌草(广东),奥罗能,屙根夜(广西苗语)。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首载:“地耳草一名斑鸠窝,一名雀舌草,生江西田野中,高三、四寸,丛生,叶如小虫儿卧单。叶初生甚红,叶背抱茎上耸,老则变绿。梢端春开小黄花。”据其描述和附图,即为本种无疑。

形态: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0~45cm。茎纤细,四棱形,近地面节处生不定根。单叶对生,无柄;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2~18mm,宽1~10mm,基部心形抱茎至平截,边缘全缘,背面散生透明腺点。聚伞花序顶生,花小,直径4~8mm;萼片5,近长圆形,散生透明腺点或条纹,果时直立;花瓣5,白色、淡黄色至橙黄色,宿存;雄蕊5~30,不成束;子房1室,花柱3。蒴果长圆形,长2.5~6mm;种子淡黄色。花期3~8月,果期6~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0卷.第2分册.图版9:7-1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800m以下的草地、沟边、田边或撩荒地上。分布于辽宁、山东及长江以南各地。日本、朝鲜、东南亚及南亚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美国的夏威夷群岛等均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的环境、适于向阳而潮湿的砂壤土或黄泥土中生长。用种子繁殖,秋播或春播,按行株距各26×16cm开穴点播,深约3cm,将种子拌有草木灰或细土后撒入,每亩用种量150g,播后覆薄土,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并施人畜粪水,促使幼苗生长。以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或收获后施1次追肥。

采集: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

鉴别

性状:根须状,黄褐色。茎单一或基部分枝,略呈四棱柱状,黄绿色或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对生,无柄,多皱缩,易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卵圆形,长0.4~1.6cm,全缘,具腺点,基出脉3~5条。聚伞花序顶,花小,橙黄色,萼片5片,花瓣5片,干缩或脱落。蒴果红棕色,长卵形,多裂成3瓣,顶端喙尖。种子细小,多数。气微,味淡。以色黄绿、带花者为佳。

显微 叶片横切面:栅栏组织1列细胞,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中均有分泌腔,圆形,直径30~65μm。茎(直径1mm)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其下有2~3层下皮细胞,大部分充满棕色内含物。皮层窄为3~4层排列疏松的细胞;内皮层明显。维管束成环状排列,韧皮部窄,细胞多皱缩,木质部宽,由导管、木纤维组成,导管直径20~75μm;射线1列,中央髓部大多中空。(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13)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1g,加甲醇适量,置沸水浴中回流提取3小时,浓缩甲醇提取液,点于聚酰胺G(聚酰胺7g加煅石膏1g,加适量水调制成浆后制板)板上。以甲酸乙酯-丙酮-水-冰醋酸(5∶4∶1∶0.4)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或喷5%三氯化铝水溶液,在电炉上稍烘烤,再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22-1) ②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煎煮2次,滤过,滤液合并,浓缩至1∶4,加乙醇至含醇量为60%,搅匀,静置,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1∶8,用20%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8.0~8.5后,加入乙醇使沉淀完全,放置,滤过,滤液调pH至5~7,减压加收乙醇,加蒸馏水稀释至110,冷藏过夜,滤过,滤液点于以聚酰胺溶于甲酸,加乙醇制成的薄板上,以甲醇-水(3∶1)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22-2)

化学性质

含黄酮类、香豆素、鞣质蒽醌、氨基酸、酚类[1]、异槲皮甙[2]、维生素B1、B2[3]槲皮素、槲皮素-7-鼠李糖甙[4]等。

从全草的乙醚提取物的酸酚性部位分离得到地耳草素A、B、C、D、(Japonicine A、B、C、D)[5]和Sarothralen A、B[6]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13。
[2]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30。
[3] 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837。
[4]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27。
[5] 化学学报 1988;46(3):246。
[6] Planta Med 1986;52(4):288。

药理

①抗菌作用 地耳草10%煎剂试管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1]。其成分槲皮素-7-鼠李糖甙对牛型结核杆菌(无毒株)、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霍乱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2]。乙醚提取部位的Sarothralen A、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诺卡氏菌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 ②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地耳草流浸膏低浓度时使在体及离体蟾蜍心脏先兴奋后抑制,高浓度时出现纤维颤动而停跳。麻醉犬iv流浸膏(100%)1~2g/只,血压稍有下降,心跳及呼吸无明显变化[2]。 ③其他作用 酸酚性提取物有抗疟作用,从中分离得的地耳草素A和B对鼠疟伯氏原虫均有显著抑制作用[4]。对兔离体肠,低浓度流浸膏使节律性收缩增强,高浓度出现痉挛性收缩[2]

毒性:小鼠ig地耳草流浸膏10~100g/kg,每日两次,可见安静、闭目、但一经触动又活动如常。每次100g/kg者,连用16d未见明显毒性反应[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669。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13。
[3] Planta Med 1986;52(4):288。
[4] 化学学报 1988;46(3):246。

药性

性味:苦、甘,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甜,平。” ②《四川中药志》:“苦,寒。” ③《常用中草药图谱》:“微苦,平。” ④《中药志》:“苦、辛,平。”

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传染性肝炎,泻痢,小儿惊风,疳积,喉蛾,肠痈,疖肿,蛇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酒病,消肿胀,敷大恶疮,理疳疮肿。” ②《质问本草》:“涂火毒,消阳症结疽。” ③《分类草药性》:“解一切蛇虫毒,清火,止泄泻,刀伤用良。” ④《岭南采药录》:“去硝黄火毒,敷虾箝疮,理跌打、蛇伤。” ⑤《福建民间草药》:“活血,破瘀,消肿,解毒。” ⑥《南宁市药物志》:“清内热,治眼疾。”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渗湿利水,消肿止痛,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区疼痛,阑尾炎,疔肿痈疽,毒蛇咬伤,跌打扭伤。” ⑧《常用中草药图谱》“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湿热黄疸,小儿食积、惊风,疝气。” ⑨《中药志》:“用于急慢性肝炎,泄泻,痢疾,疮疖痈肿,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大剂可90~12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半边莲,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②配山栀、茵陈,治湿热黄疸。 ③配地锦草,治痢疾。 ④配天胡荽,治毒蛇咬伤。 ⑤配鹅不食草,治跌打损伤。 ⑥配蕺菜、桔梗、甘草,治肺痈。 ⑦配鸡骨草,治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方选和验方: ①《江西民间草药》:“治毒蛇咬伤:地耳草15g,天胡荽30g,青木香15g。水、酒煎服。” ②《常见中草药》:“治湿热黄疸(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田基黄30g,鸡骨草、金钱草各30g。水煎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地耳草、半边莲各15g,泽兰、青木香各9g,蒲公英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福建药物志》:“治急性肾炎:鲜地耳草60g,红枣1枚。水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鲜地耳草60~25g,捣烂取汁,加烧酒炖服;渣调酒擦伤口。” ③《福建药物志》:“治肝炎:鲜地耳草、凤尾草各30g,红枣6枚 水煎服,每日2次。” ④《福建药物志》:“治蛇头疔:鲜地耳草捣烂取汁100ml,麻油50ml调匀炖温抹患处。或用鲜地耳草捣烂取汁60~95g,加酒少许炖服。” ⑤《民间常用草药》:“治痢疾:地耳草30g,加斑地锦15g,水煎服,每日1剂。”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结膜炎:地耳草30~60g,煎水熏洗患眼,每日3次。”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预防感冒:地耳草15g,水煎2次,混匀,早晚分2次服,连服6天。”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毒蛇咬伤:鲜地耳草60g,捣烂取汁加醋9g,温开水调服;或水煎加酒少许温服。其渣加水酒少许再捣烂外敷伤口周围。”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疖,伤口感染:鲜地耳草1500g,加水10kg,煎煮去渣,浓缩至3kg。过滤,加入防腐剂高压消毒后备用。早期脓肿、痈、疖,可用天仙子适量捣烂,调药液使成膏状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脓肿切开排脓后,用药液浸纱布条填塞引流;伤口感染,用药液浸纱布湿敷创面,每日换药1次。” 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传染性肝炎(有黄疸和无黄疸型均可):地耳草60~90g,水煎服,每天1剂。” ⑾《湖南药物志》:“治痧症吐泻:地耳草3g,水煎服。” ⑿《江西民间草药》:“治痢疾:地耳草15g,水煎,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30g调服。” ⒀《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小儿惊风,疳积泻:地耳草30g,水煎服。疳积泻加鸡肝煎服。” ⒁《江西民间草药》:“治喉蛾:鲜地耳草21~30g,捣烂,同凉开水擂出汁服。或干草15g,水煎服。” ⒂《湖南药物志》:“治疹后牙疳:地耳草15~18g,捣取汁,和人乳搽患处。” ⒃《江西民间草药》:“治湿疹:地耳草适量,煎水洗。”

食疗:①《福建药物志》:“治急性肾炎:地耳草3~9g,研末,炒鸡蛋服。” ②《家庭药膳手册》:“治早期肝硬化,急慢性肝炎,阑尾炎等症鲜地耳草200g(干品100g),鸡蛋2个。将地耳草、鸡蛋同煮,蛋熟后去壳复煮片刻,成300ml。饮汤食蛋,每日1次,连服5~7日。”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