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紫草

概况

异名:大紫草(云南)。

基源:为紫草科滇紫草属植物滇紫草的干燥根。滇紫草属全世界约150种;中国有30种3变种,其中2种供药用。

原植物:滇紫草Onosma paniculatum Bur.et Franch.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载:“湘中瑶岗及黔滇山中野生甚繁,根长粗黑紫,初生铺地,叶尖,长浓密白毛长分许,渐抽圆茎,独立亭亭,高及有肩,四面生叶,叶亦有毛,夏开红筒子花”。根据此记载与附图考证,与滇紫草基本相符。

形态:二年生草本,稀多年生,高40~80cm,干后变黑。根呈圆柱形,外皮暗红紫色,质坚硬。茎单一,不分枝。基生叶丛生,线状披针形,长10~20cm,1~2.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茎中部叶及上部叶逐渐变小,披针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7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戟形,稍抱茎。全株密被伸展的硬毛及稠密的短伏毛,硬毛具基盘。花序生茎顶或腋生小枝顶端,花后伸长呈总状,集为圆锥花序,长可达30cm;花辐射对称;萼裂片5,花后增大;花冠蓝紫色,后变暗红色,筒状钟形,长12~14mm,裂片5浅裂,小形,宽三角形,边缘反卷,外面密生向上的伏毛;花药侧面结合;子房4裂,腺体密生长柔毛。小坚果4,暗褐色,长2~3mm,无光泽,具疣状突起。花期6~8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53页.图505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3200m干燥山坡及松栎林林缘。分布于四川西部、贵州西部、云南、西藏。不丹、锡金也有。

化学性质

含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β,β-Dimethylacrylshikonin C21H22O6)和l-阿卡宁(l-Alkannin,C16H16O5)[1]以及黄酮类[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1991:284。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1册,1993:571。

药性

性味:《新华本草纲要》:“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主治:各种疮症,防治麻疹,痘毒等症。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