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藟

概况

异名:野葡萄(《江西药物名录》),蔓山葡萄(《广东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葡萄科葡萄属植物葛藟的果实。

原植物:葛藟Vitis flexuosa Thunb.

历史:葛藟二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但《诗经》上的葛藟,是指那种植物,一种还是两种,一直是历史上长期争论而未曾解决的问题。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不知根据何种理由,把葡萄属中的Vitis flexuosa Thunb.冠上葛藟这个名字,因此,许多有关著作均效之。连最近出版的《辞海》也如此,而且还认为千岁榦即其别名。千岁榦可能出自一些本草著作中。《别录》谓:“千岁榦作藤,树如葡萄,叶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本草拾遗》谓:“千岁榦,似葛蔓,叶下白,子赤,条中有白汁,此藤大者如盘薄,故云千岁榦。”《本草图经》:“千岁榦,生泰山川谷,作藤生,蔓延木上,叶如葡萄而小,四月摘其茎,汁白而甘,五月开花,七月结实,八月采子,青黑微赤,冬惟叶,此即《诗经》云葛榦者。”现代一些中药著作也常把千岁榦和葛藟联系在一起,加以引用。根据上述记载,对照葡萄属诸种植物,首先在葡萄属植物的茎中绝无白汁,其次葛藟叶背,也非白色,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各本草所载千岁榦,决非葡萄属的葛藟。《植物名实图考》谓:“千岁榦,《别录》上品,陈藏器以为即葛藟。《本草衍义》引甘守诚以为即姜抚所进长春藤,饮其酒多暴死。今俚医以为治跌损要药,其力极猛,不得过剂……等”,从附图看,花序极长,基部分枝,腋生等特征,也不似葡萄属植物。综合上述,可以初步认为:①《诗经》上的葛榦和《中国树木分类学》上的葛榦,不能等同; ②《辞海》和《诗经》上的葛藟,《中国树木分类学》上的葛藟及历代本草上的千岁榦,三者等同,缺乏根据; ③历代本草上的千岁榦,很难认为属葡萄属植物。因此现代葛榦,应视为一民间药物,与历代本草和古籍所载葛藟无甚联系。

形态:落叶攀援灌木,枝纤细,有节,髓棕色,无液汁流出;嫩枝被锈色毛,后渐脱落;卷须分叉,间断性,与叶对生。叶膜质,互生,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5~11cm,宽5~9cm,顶端短渐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不等的短锯齿,有时有不明显的浅3裂,上面无毛,具光泽,下面绿黄色,沿脉或脉腋有蛛网状毛;叶柄长2~5cm,初被毛,后脱落。圆锥花序,与叶对生,长约10cm,雌雄异株,花序轴有灰白色蛛丝状毛;花小,黄绿色,无毛;花萼盘状;花瓣5,顶端粘合,花后呈帽状脱落。浆果球形,直径6~8mm,黑色或暗紫色。种子2~3。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73页.3275图)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路边、林下、灌丛中。分布于陕西南部,山东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摘果实。

药性

性味:甘,平。

功效:补五脏,续筋骨,益气,润肺止咳,清热凉血,消食。

主治:①《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关节酸痛,跌打损伤。” ②《新华本草纲要》:“用于咳嗽,吐血,食积关节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贵州草药》:“治咳嗽:葛藟果实9g。煨水服。” ②《贵州草药》:“治吐血:葛藟果实15g。煨水服。” ③《贵州草药》:“治食积葛藟果实、叶各15g。煨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