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扁豆

概况

基源:为豆科野扁豆属植物野扁豆全草。

原植物:野扁豆Dunbaria villosa(Thunb.)Makino[Glycine villosa Thunb.,Dunbaria subrhombea(Miq.)Hemsl.],又名毛野扁豆、野赤小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历史:本品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云:“野扁豆,长沙坡阜有之,茎、叶均似扁豆而小,开花亦如扁豆花而色黄,结扁角长寸许,子大如蒺藜,俚医以洗无名肿毒。”根据描述即为本植物。

形态: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灰白绿色,具锈色腺点。茎有棱。3出羽状复叶;中间小叶菱形,长1.5~3.5cm,宽2~3.5cm,先端钝,具细刺尖,基部圆,全缘;两侧小叶较小,上面被短柔毛,下面近无毛。总状花序具2~7朵花,长约2cm;萼钟状,萼齿4,外面被锈色腺点;花冠黄色,旗瓣肾形,先端微凹,基部有耳及爪。翼瓣、龙骨瓣弯曲;二体雄蕊,子房密被长柔毛和锈色腺点,基部有环状腺体,花柱纤细。荚果长条形,长4~5.5cm,宽约0.7cm。种子6~8粒,肾形。花果期6~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05页.图2740)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

药性

主治:①《植物名实图考》:“洗无名肿毒。”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妇女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炖猪脚爪,冲白酒服,野扁豆子60~90g。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为黄芪的同属植物,其根在河南地区也作黄芪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