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茶药根

概况

异名:大茶根(《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断肠草根、猪人参(《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马钱科胡蔓藤属植物胡蔓藤的根或根皮。

原植物: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Gardn.et Champ.)Benth.

余项参见“钩吻”条。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除去茎苗,洗净,晒干。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鉴别:根圆柱状,略弯曲;表面灰棕色,具细纵皱纹,有多数横向裂隙,支根痕少数。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破裂状;完整横断面皮部灰棕色,形成层明显,木部淡黄色,导管呈小空洞,作放射状排列,木射线深黄色。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根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有4种氧化吲哚类生物碱:胡蔓藤碱甲(Humantenmine)、胡蔓藤 碱乙(Humantenine)、胡蔓藤碱丙(Humantenidine)和胡蔓藤碱丁(Humantenirine);三种已知生物碱:钩吻素甲(Gelsemine)、钩吻素子(Koumine)和Gelsevirine[1-5]

附 全草含钩吻素甲(Gelsemine)、钩吻素丙(Semper-virine)、钩吻素丁(Koumicine)、钩吻素戊(Koumidine)、钩吻素己(Gelsinicine)、钩吻素子(Koumine)、钩吻素寅(Kouminicine)、钩吻素卯(Kouminidine)、钩吻素辰(Kounidiine)、N1-甲氧基钩吻素甲和11-去甲氧基钩吻素乙[6,7]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82;17(2):119 。
[2] 药学学报 1982;17(8):633 。
[3] 药学学报 1983;18(2):104 。
[4] 药学学报 1984;19(6)437 。
[5] 药学学报 1984;19(9)686 。
[6] 化学学报 1992;40(12):1129 。
[7] 化学学报 1982;40(12):1137。

药理

根含钩吻碱,有镇痛作用,但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很近,应用时需十分小心,严密观察,特别是呼吸的情况,曾用于治疗神经痛,特别是三叉神经痛,也有曾用其酊剂治急性脊髓灰白质炎[1~4]。它有阻滞M-胆碱受体作用[3],微弱的5-羟色胺样作用,能加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4]。对犬、兔小肠及子宫平滑肌的直接作用为小量兴奋,大量抑制[5]。能扩大瞳孔[6]。对N-胆碱系统无阻滞作用,对中枢亦无镇静作用[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 1955;41(10):931 。
[2] A Manual of Pharmacology.8ed.W.B.Saunders Company,1977:468 。
[3] The United states.Dispensatory.24ed J.B.Lippencott cpmpany,1947;497 。
[4] CA 1962;62:8949b 。
[5] 中国生理学报 1932;6(3):281 。
[6] 现代的中药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32。

药性

性味:苦,寒。有大毒。

功效:解毒消肿,接骨止痛。

主治:疔疮肿毒,痔疮,跌打损伤,骨折。 ①《福建民间草药》:“治手生蛇头疔,足生天蛇毒,痔疮,气性坏疽,煎水熏洗。” ②《广西中药志》:“浸酒外擦,治风湿,跌打,消肿止痛。” ③《中药大辞典》:“消肿,止痛,接骨。治疔疮肿毒,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熏洗,或熬膏外敷。

使用注意:本品忌内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岭南草药志》:“治无名肿毒,痰核:大茶药根60g,狼毒60g,铺地锦90g,吸脓膏30g,假菊花根60g,鸡骨香15g,九干菜90g,了哥王30g,生油625g。将药浸4~5天,放锅内熬至药枯,去渣,以药油500g,配合黄丹250g,炼成柔软硬膏。取贴患处,有止痛消肿毒之效。” ②《岭南草药志》:“治刀伤:大茶药根(去青皮),钻地风,2味酌量,共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