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橙

概况

基源:为芸香科柑桔属植物宜昌橙的果实。

原植物:宜昌橙Citrus ichangersis Swingle,又名宜昌柑、罗汶柑(《中国果树分类学》)。

历史:在中国历代古籍和本草中,虽有橙的记载,是否也包括了宜昌橙在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日人田中长三郎(Tanaka),曾认为《证类本草枳实的附图即本品,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首先四川北部和甘肃南部,至今尚未发现有宜昌橙分布;其次,图本身就不是宜昌橙,叶为3出复叶,上部枝条乱,扁而光秃无叶,具长刺,这些都是枳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宜昌橙为一野生柑桔种类,尚无栽培,但在四川一些地区,常采宜昌橙幼果代替枳壳或枳实。其药材和枳壳不同之处:宜昌橙囊瓣9~10,由于种子大而多,多消失不甚清晰;枳壳表面被疏柔毛,囊瓣6~8,较清晰,种子小。

形态:常绿多刺灌木或小乔木,树高1.5~4.6m,粗刺一般长1.5~2.5cm;嫩枝带紫色,具棱角,有短刺。叶互生,单身复叶;叶柄长3.5~6cm,具倒卵形或长圆匙形的宽大叶翼,宽2~3cm,其面积略大于叶片;叶片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3~6cm,宽1.5~2.5cm,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上面深绿色,具光泽,下面绿黄色。花单生或2~5朵簇生于叶腋;花蕾长圆形,略带紫红色。萼片5,肥厚,长宽各约3mm,边缘有睫毛;花瓣长圆形,外面淡紫红色,内面白色,长1.5~2cm,宽0.5~0.8cm;雄蕊20~30,长1~1.1cm,最初连合,后3~5枚分生成簇;雌蕊与雄蕊等长,柱头与子房等大,子房9~10室,偶有8室的,每室多数胚珠。果实圆形,扁圆形或梨形,直径7.7~9.9cm,重53~119g,柠檬黄色,表面无毛,粗糙,油胞大而凸出,具浓郁的木瓜芳香;果皮厚0.4~0.8cm,易剥离;瓤囊一般9~10,味极酸,不堪生食;种子角果40~50粒,肥大、饱满,长1.2~1.8cm,两端钝,黄白色。由于种子多而大,满果充满种子,因之瓤囊多消失不全,子叶白色,单胚。花期通常11~ 12月开始开放至翌年3~4月,果熟期一般10月下旬。

生境与分布:野生于海拔1000~2000m的落叶灌木林或乔木林中。分布于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化学性质

附 种子含黄柏酮(Obacunone)、柠檬苦素、去乙酰闹米林(Deacetylnomilin)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2。

药性

功效:《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止血消炎,祛瘀止痛。”

主治:外伤出血,牙出血,外伤感染,皮肤溃疡,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外用:研粉干掺或调敷患处。

临床应用

《新华本草纲要》:“果实作‘枳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