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草

概况

异名:紫背草(《植物名实图考》),叶下红(《福建民间草药》),紫背犁头草(《南宁市药物志》),土黄连(《广西中草药》),一点红(《中药志》)。

基源:为菊科一点红属植物一点红的全草。一点红属全世界约30种,中国约4种。

原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L.)DC.

历史:羊蹄草为中国南方地区常用草药。《植物名实图考》称紫背草,吴其浚谓:“紫背草,生南赣山坡,形全似蒲公曲而紫茎,近根叶又微稀,背紫色,梢端秋深开紫花,似秃女头花,不全放,老亦飞絮,功用同蒲公英。”这一描述及其附图,对照商品药材原植物,基本一致。(《中国药典1977年版》及《中药志》都以一点红名收载。

形态:一年生直立或近直立草本,高10~40cm,光滑无毛或被疏毛。茎多少分枝,枝条柔弱,粉绿色。叶稍肉质,茎下部叶卵形,长5~10cm,宽4~5cm,琴状分裂,边缘具钝齿;茎上部叶无柄,叶片渐小,通常全缘或具细齿,基部抱茎,表面绿色,背面常为紫红色。头状花序直径1~1.3cm,具长梗,排成疏散的伞房花序,花枝常2岐分枝;花全为两性,管状,5齿裂;总苞圆柱形,苞片1层与花冠等长;花紫红色。瘦果狭长圆柱形,有棱;冠毛白色,柔软,极丰富。花果期7~12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139页.图133)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荒地、路边或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热带亚洲和非洲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鉴别

全草长约30cm。根茎细长,圆柱形,浅棕黄色。茎少分枝,细圆柱形,有纵纹,灰青色或黄褐色。叶纸质,多皱缩,灰青色,基部叶卵形或琴形,基部略抱茎。头状花序干枯,花多脱落,仅存花托及总苞,苞片茶褐色,干燥膜质。瘦果浅黄褐色,冠毛较多,白色。有干草气,味淡略咸。以干燥叶多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

生物碱类成分有:克氏千里光碱(Senkirkine)和杜罗尼碱(Doronine)[1]黄酮类成分有,三叶豆甙、槲皮甙、芦丁、槲皮素和金丝桃[2,3]。此外尚含乌苏酸、正二十六烷醇、三十烷、硝酸钾和微量氢氰酸[24]

参考文献

[1] CA 1987;106:135282w。
[2] CA 1981;95:76880u。
[3] CA 1983;98:140557k[4] Medicianal Plants of the Philippines.Manile Bureau of Prnting,1951:1047。

药性

性味:苦,凉。 ①《岭南采药录》:“甘,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苦,凉。” ③《广东中药》:“淡,凉。”

功效:清热,利水,凉血,解毒。

主治:痢疾,腹泻,便血,水肿,肠痈,聤耳,目赤,喉蛾,疔疮,肿毒。 ①《岭南采药录》:“治肠痔泻血,利小儿积虫,治五疳,开胃进食,解鱼毒。” ②《福建民间草药》:“活血消肿,利尿逐水。” ③《陆川本草》:“凉血消炎,治伤口感染红肿。” ④《南宁市药物志》:“止痛,消恶毒大疮,眼结膜炎。” ⑤《生草药手册》:“治乳疮,痢疾。” ⑥《野生药用植物图说》:“可作麻疹的洗涤剂。” ⑦《广东中药》:“清解大肠湿热,凉血生肌,消肿拔毒。治痢疾,脱肛(配火炭母),麻疹后热毒内困,赤眼,疮疖肿毒,湿疹痒痛,乳疮(外洗或捣敷),小儿生殖器红肿(外洗或内服)。” ⑧《广西中草药》:“治跌打,蛇伤。” ⑨《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湿热腹泻,感冒发烧,咽喉肿痛,口腔溃疡。” ⑩《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抗菌消炎。治急性上呼吸道炎,肺炎,扁桃体炎,口腔溃疡,乳腺炎,慢性盆腔炎,痢疾,腹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25g,(鲜品30~60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广东中草》:“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福建民间草药》:“治水肿:鲜一点红全草、灯心草各60g。水煎,饭前服,日2次。” ②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肠炎、腹泻:一点红120g。番桃叶120g。加水适量,煎成1250ml,每日2次,每次50ml。” ③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肾孟肾炎:一点红500g,狗肝菜500g,车前草250g。水煎成500ml,成人每日3次,每次10ml。”

单方应用:①《福建民间草药》:“治妇人乳痈初起:鲜一点红叶60g,加红糖共捣烂,加热敷贴。”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无名肿毒,对口疮:鲜一点红叶60g,加红糖捣烂敷贴,日换2次。” ③《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指疔:鲜一点红同砂糖少许捣烂敷。” ④《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喉蛾:鲜一点红90g,水煎频频含咽。” ⑤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扁桃体炎:一点红,古羊藤各等量,上药每500g煎浓液500ml,3个月至3岁,每次30~40ml,3岁以上酌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