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疏浚

用挖泥船或其他工具在航道中清除水下泥沙的作业。航道疏浚是开发航道,增加和维护航道尺度的主要手段之一。

古代的疏浚方法是人在船(排、筏)上用长柄斗勺挖取水中泥沙。自从18世纪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挖泥船以后,疏浚机具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上一些大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区多采用疏浚维持航道水深。随着大型挖泥船的迅速增长,疏浚在航道工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航道疏浚使用的挖泥船按其工作原理和输泥方式,可分为水力式和机械式两大类。一般应根据疏浚地区的土质和施工条件,选择最适宜的挖泥船型,以保证疏浚工程的质量、施工速度和节省投资。

特点

航道疏浚与其他航道工程相比,机动灵活,收效快,疏浚后航道尺度立即增加,施工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消耗大量工程材料和人力。但疏浚后,原有水流泥沙条件改变,常存在企图恢复原地形的趋势,往往出现部分泥沙回淤。回淤的实质是水流为获得新的输沙平衡而出现的再造床过程。

挖槽

可分为基建性挖槽和维护性挖槽。前者较显著地改变了河床断面形态和水流流态,以期在较长时间内向有利于挖槽的方向发展。后者对河床形态改变小,须经常清除回淤,以维护航行要求。挖槽除应最大限度地满足航行要求和减少回淤量外,还应使工程量最小并易于施工。挖槽轴线以直线为宜,必须转弯时弯曲半径应尽量放大,以利船舶转向。挖槽的进出口处宜拓宽成喇叭形,既利于船舶进出,又可增加进入新槽的流量。若挖槽不可能在任何水文条件下均与流向一致时,应使其偏角越小越好,最好不大于15°。挖槽宜通过浅滩鞍槽或通过最大流速区,并与上下深槽平顺相接。挖槽不淤的基本条件是,应保持挖槽内的纵向流速大于开挖前在该断面上的流速,同时还宜使沿挖槽内的流速不逐渐减小。河口挖槽应尽可能与风、浪和水流方向一致。为了使挖槽稳定,应力求与涨落潮流方向一致。若挖泥船采用旁通(在航行中边挖泥边抛泥)和溢流(为了提高泥舱储泥浓度,将泥舱表层浓度低的泥浆溢出船外)方法施工时,挖槽与流向要保持适当交角,以便利用水流带走抛下的泥沙,提高疏浚效率。为了减少疏浚量,通常重载大型船舶可以乘高潮位通过挖槽。

抛泥区选择

它直接关系到疏浚效率和成本,并可能影响到挖槽的回淤。选择水下抛泥区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航行要求:抛泥区不宜选在航道边缘挖槽进出口附近以及航道通过的水域,通常选在凸岸和边滩下部等不影响航行的地方。

(2)航道稳定要求:抛泥区最好选在下深槽倒套或在拟填没的涨潮流冲出的断头沟内,以消除其有害的作用,也可用以抬高边滩,堵塞不通航的汊道。抛泥区应与岸滩联接,不能抛成孤立的沙滩,以免在两侧发展成副槽。

(3)施工要求:抛泥区取决于抛泥船只和机具的抛泥方式、土壤性质及抛泥区的水深条件等。如用水力吹填,只能在排泥管长度范围内选择合理的抛泥区。若用泥驳时,抛泥区应有一定的深度,以便拖轮和泥驳进入。在河口区还应满足低潮位时也能抛泥,并应注意风浪掀沙的作用。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抛泥路程应尽可能短,以节省燃料消耗和提高工效。

疏浚污染

吸附在河床泥土表面的污物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在挖泥和排泥时被扰动后可能使水质和周围环境发生恶化。疏浚污染除影响水质外,还包括空气质量(气味)、噪音程度、水下爆破引起的振动、土质和自然地形等方面的恶化。疏浚污染是疏浚工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其重点是水质和土质的控制。控制疏浚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疏浚时不使泥浆及有害气体扩散,可在耙头安装闭板;建立不渗漏的抛泥区;用化学固定法将疏浚泥土变成不污染的建筑填充料;研究施工的时间和地点,尽量减少污染物对生态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