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勘测

为水利建设而进行的地质勘察和测量。它是水利科学的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对拟定开发的江河流域或地区,就有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灌区土壤等条件开展调查与勘测,分析研究其性质、作用及内在规律,评价预测各项水利设施与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和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运行提供基本资料和科学依据。

水利勘测也是水利建设的一项综合性基础工作。世界各国在兴修水利工程中,由于勘测工作不够全面、深入,曾相继发生过不少事故,带来了严重灾害。例如1959年法国马尔帕塞坝因地基破坏而溃决,1963年意大利瓦依昂拱坝库岸发生巨型滑坡和1964年印度戈伊纳水库诱发地震等重大事故和灾害,都为各国所重视。还有很多地区在发展灌溉的初期,由于未作勘测或灌排措施失当,发生过大面积的次生盐碱化现象,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害。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华北平原曾出现了类似现象。

水利勘测要密切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程序,按阶段要求逐步深入进行;工程运行期间,还要开展各项观测、监测工作,以策安全。勘测中,既要注意区域自然条件的调查研究,又要着重水工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勘探试验,使水利设施起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作用。

沿革

水利勘测是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和经验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古埃及尼罗河洪泛农业区,每年汛后都要重新丈量土地,开展测量工作。中国《史记·夏本纪》有公元前21世纪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等测量学萌芽的记载。公元前256~前251年建成的都江堰,通过踏勘和计划使其设施适应当地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如修建的宝瓶口引水工程等一直沿用至今。近代水利勘测事业大致从19世纪中叶,随着大规模新垦区、新灌区的开发而兴起。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为综合利用水资源修建了不少高坝大库,因而对水利勘测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水库坝址工程地球物理(地震法)勘探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水利测量随着电子技术、遥感技术和激光技术的相继发展与应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航空摄影测量已成为主要手段,电磁波测距已取代传统的测距工具,电子计算机已广泛用于测量平差和各种计算。水利工程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调查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见彩图),各种勘探、试验与监测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发明与推广应用,大大提高勘测精度和效率。对水利工程地质问题和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和预测则逐步从定性走向定量或半定量,并开始进入模型研究阶段。灌区土壤调查,由于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的土壤判读技术、制图自动化技术、水盐测定新技术等的应用,也显著提高了速度和精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规划及数以万计的水库工程的建成,促使水利勘测事业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支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技术水平的水利勘测队伍,并初步总结制订了一系列适合中国情况的水利勘测规范和规程。

内容

水利勘测涉及许多专业的专门知识。凡与水利建设有关的各种自然条件,都可列为水利勘测的调查研究对象。按一般情况,其主要内容有:水文水资源调查、水利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调查及灌区土壤调查等。水文水资源调查是水利勘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的学科划分现多将其列入水文学体系之内(见水文测验)。

水利工程测量

水利建设一般都以测量工作为先导,测绘和编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和专题用图。水利工程测量除地形和断面测量外,还要将图纸上设计的水工建筑物放样到实地,以及在施工中和竣工后对建筑物和有关地区进行各种变形监测和量算工作。

工程地质勘察

查明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各类水工建筑物对地基或地质环境的不同要求,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评价,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选择最优方案和地基处理措施提供地质资料与科学依据。地质勘察要综合运用测绘、勘探、试验与观测等技术手段获取资料,并经综合分析提出全面而系统的总报告和专题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

为寻找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和改善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的一系列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其任务是查明建设地区地下水形成的条件,地下水埋藏及其分布规律,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化学成分,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水文地质条件变化的情况,为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和改善地下水状况提供基本资料和科学依据。

灌区土壤调查

灌区在大量灌溉水渗入地下后,表层土壤、底土以及地下水都将受到影响,因而需要通过调查,掌握灌溉、排水、耕作过程中,土壤水、盐、肥力的变化规律,为规划设计新灌区或排涝治碱改造老灌区提供基本依据。土壤调查内容包括:地区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对土壤属性的影响,土壤剖面观测,取样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分析、土壤水分常数测定以及土壤水盐动态观测。

特点

水利勘测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致具有如下三点特性。

(1)实践性:即着重现场调查、勘探试验及长期观测、监测等一系列实践工作,以积累资料、掌握规律,为水利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2)区域性:即针对开发地区的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有效勘测方法,阐明不同地区的各自特征。如山区、丘陵与平原等地形地质条件不同的地区,其水利勘测的任务要求与工作方法,往往大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

(3)综合性:即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因素之间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错综复杂关系,掌握开发地区的全貌及其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为采取较优的水利设施方案提供依据。因此,水利勘测兼有水利科学与地学(测量学、地质学与土壤学等)以及各种勘测、试验技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特色。但通常以地学或地质学为学科基础,以测绘制图和勘探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作为基本研究途径,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展望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很多国家纷纷提出有关防洪、 灌溉、 水力发电和跨流域引水等宏伟的工程方案,为水利勘测学科展示了广阔前景。中国幅员广阔,西部地势主要为高原、高山深谷与戈壁沙漠,东部为绵延山岭、起伏丘陵与广阔平原,地质条件纷繁复杂、随地而异。今后拟建水利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而自然条件与勘测条件却更复杂更困难,如长江中上游干支流高山峡谷区许多高坝及引水工程的顺利修建,与勘测工作关系尤为密切。预计出现的重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有:

(1)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2)深埋隧洞的勘测与评价。

(3)高边坡、大洞室及高拱坝山体稳定性评价。

(4)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防治研究。

(5)特殊岩土类的工程地质研究。

(6)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勘探试验。

(7)地下水资源合理开采与利用研究。

(8)环境地质研究等。中国水利部门按勘测工作的特点,正在加强有关学科人员的协作研究提高综合评价的水平,加强勘测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以探索和解决上述各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