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铜法

中国古代的一种湿法冶铜方法。把铁放在胆水(硫酸铜水溶液)中,铜离子即被铁所取代而使铜沉淀。这一反应的发现远自西汉。汉代《淮南万毕术》卷下记载:“白青得铁即化为铜”。白青是水胆矾。唐《新修本草》关于石胆(胆矾,CuSO4·5H2O )也说“磨铁作铜色,此是真者”。宋哲宗时(1086~1100),江西饶州等地已用胆铜法产铜。绍圣元年(1094),信州铅山场、饶州兴利场(均在今江西)、韶州岑水场(在今广东)、潭州永兴场(在今湖南)四大铜场,除生产“石铜”(用矿石冶炼的金属铜)外,都生产胆铜。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胆铜矿床达11处。应用胆铜法生产金属铜有两种情况:胆水浸铜和胆土煎铜。

胆水浸铜

此法是“以片铁排胆水槽中”,“上生赤煤”(赤色粉末),“数日而出”,“取刮铁煤入炉”,“三炼成铜,率用铁二斤四两而得铜一斤”,“余水不可再用”(见《宋史·食货志》、《舆地纪胜》卷21、《读史方舆纪要》卷85)。浸铜所需时间长短不一。据危素《浸铜要略序》记载:饶州兴利场共有胆水泉三十二处,其中浸铜需时五天的有一处,需时七天的十四处,需时十天的十七处。这是因为各泉所出胆水含铜浓度不同的缘故。

胆土煎铜

此法仅见于信州铅山场。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卷33删载:铅山场“古坑……无水处为胆土。胆土煎铜,工多利少,其土无穷”。这是指先采取胆土,再引水淋土,从而获得胆水。由于淋出的胆水浓度很低,必须烹煎浓缩后才能用来浸铜。

胆铜产量

宋代四个重要铜场的胆铜生产情况,据《宋会要辑稿·食货》的资料列表如下:

图

由表中可以看出,天然胆水浸铜的产量很不稳定。开始产量高,随着胆水的减少,产量下降,几年之后,产量大减,逐渐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