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

荷兰最大港口,也是世界最大港口。位于菜茵河支流新、老马斯河交汇入海口处。

沿革

鹿特丹起源于1250年鹿特小河口的小渔村。1340年后为荷兰的主要港口,16世纪后期着手建设海港。1870年前集中发展新马斯河北岸,以后重点建设南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行了恢复,并沿新水道向下游左岸发展,建设了石油港池、欧罗波特深水港和哈特尔运河沿岸的码头,使港口吞吐量至1962年后跃居世界第一位。60年代后期又继续扩建,建设了马斯平原港区和扩建哈特尔运河工程。1973年港口吞吐量创世界纪录为3.098亿t。迄1985年港口总面积100km2,其中水域占21.48%,由60多座港池组成,海运泊位岸线长38km,河运泊位岸线长21km,总吞吐量2.498亿t。

防波堤

50年代在新水道入海的北岸建造 1.5km抛石防波堤。60年代末以混凝土预制块代石建防波堤,堤心抛投单块3.5t的混凝土块,表层抛单块43t的混凝土方块覆盖,延伸北堤3km;新建南堤9km,其中4.5km长亦用上法修建,呈大圆弧型布置,余为砂堤。口门内南岸建成长7km的消波护坡。

进港航道

南北防波堤形成有效通航宽度850m,水深23m。在原新水道入海口处起,修建长4km多的分隔堤,将新水道和通往欧罗波特深水港的卡兰运河分开。两航道的有效宽度各为300m。卡兰运河水深23m。新水道入口处水深22.5m逐渐过渡到水深 12.56m的鹿特丹港区航道。新水道浚深后,为防止海水入侵和河床冲刷,通过三角洲计划统一治理荷兰各航道,控制水流,在新水道中以300~600m3/s的下泄流量抵御海水入侵并采用抛石层加固河底。

码头

鹿特丹是世界最大原油卸货港、最大干散货卸货港和最大集装箱转运中心,共有石油港池17个,建有87个栈桥码头泊位和12个浮筒泊位。其中马斯平原港区的第8石油港池,水深23.5m,钢管桩栈桥码头可以系靠32.5万t级油轮。码头面高出水面 7m。干散货作业区分散布置于各主要港区中,其中最大的矿石码头可停靠30万 t级船舶。矿石码头为前板桩高桩承台结构。上部混凝土承台支承于前板桩樯、前拉桩和钢筋混凝土后直桩上。码头施工时先在回填区打设基桩,然后在桩基上浇注混凝土上部结构。建成码头后再在板桩前挖土形成港池。1984年建成三角洲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泊位线长1250m,前沿水深16m,可靠泊5万t级集装箱船。码头为前板桩岸壁结构。板桩与其后的遮帘桩共同支承上部三角形箱形梁、轨道梁和靠船构件等。后轨道梁下的支承板桩兼作前板桩的锚碇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