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港

航空运输用的公共建筑以及有关设施,通常也称飞机场或机场。20世纪20年代,使用螺旋桨飞机时,只是在机场跑道旁有一些简单的建筑。从50年代起,由于大型喷气客机的广泛采用,逐渐发展为拥有复杂技术设施的大型建筑。

组成

航空港可以分为:

(1)飞机活动区,包括空域、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等;

(2)客货运输区,即为旅客、行李、货物、邮件运输服务区域,包括停车场、候机楼、交通道路系统等;

(3)机场维护区,包括维修厂、维修机库、维修机坪等。

选址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并考虑交通便利,不宜设于多雾、多烟和有暴风雨、雷电的地区。航空港上空和规定范围内应无高山等障碍物。此外,要远离鸟群栖息地,避免航空港环境与植被对鸟类的吸引。为排除飞机起落时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机场同居民点应保持必要的距离。

设计要点

航空港的主要建筑和设施有飞机跑道、停机坪、停车场、候机楼、指挥塔和机库等,此外还有货运站、中转旅馆等。

跑道

跑道的布置形式和长度应根据接纳的飞机类型、航空港的布局、规模、经营方式等而定。目前一般飞行距离为1万公里的,跑道长3640米;飞行距离5000公里以下的,跑道长2730~3020米。跑道长度还同飞机性能有关。跑道长度还要考虑航空港所在地海拔高度、平均最高气温和有效纵向坡度。跑道布置形式同航空港容量、基地风向等有关,常见的有带形、平行形、交叉形、V形、综合形等。

候机楼

航空港中的主要建筑物。其中为旅客服务的设施有:

(1)手续系统,包括签票柜台、行李托运柜台、检查处(安全、海关、出入境验证、卫生防疫等)、行李提取处等。

(2)服务系统,包括厕所、电话室、医务室、邮局、银行、理发室、出租汽车站、餐厅、酒吧、商店、书报亭、迎送者活动空间等。

(3)飞行交换系统,包括登机口、登机休息室、自动步行廊道、运载车、登机桥、舷梯和有关服务空间。此外,还有航空公司营运、管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设施用房。

候机楼的布局方式有以下几种:

(1)集中式,旅客在出发厅办理手续,然后进入候机厅候机,再由登机口登机,适于规模不大的航空港。

(2)廊式,候机部分采用廊道栈桥布局方式,有单条形和呈指状的多条形,旅客在出发厅办理手续后,在廊道内候机再经登机桥登机。这种形式适用于吞吐量大的航空港。

(3)卫星亭式,其位置在候机楼外,以廊(地下或地上的)相联系,旅客经候机卫星亭通过登机桥登机,是近十余年来采用较广泛的一种方式。

(4)运载器方式或称登机车方式,飞机停在远离候机楼的停机坪上,旅客搭乘登机车登机或离机。采用这种登机方式,候机楼可集中布置,平面灵活,不受飞机载客增多、飞机型号增大的影响。

(5)直达登机口式,办理手续分散,设在每个停机位前,以尽量缩短旅客办理手续和候机的过程。

北京首都机场侯机楼

一个航空港可采用上述某种登机方式,也可采用几种方式布置。候机楼内的旅客同时有到达的、出发的和中转的,因此候机楼可采用不同层次组织交通。

指挥塔

航空港的控制指挥中心,应设在较高部位,或建于候机楼上部,或独立设塔。塔台和仪表飞行指挥室一般作叠层布置,塔台位于上部,顶端装置雷达和各种通信设备的天线。

机库

分为维修检查和机体修理用机库,大都采用大跨度桁架、悬挂式、网架等大型空间结构。高大的机库大门要便于启闭(见航空工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