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祥(1907~  )

浏览

图

戏曲活动家。原籍浙江鄞县,生于上海。1928年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致力于戏剧活动。早年曾导演过《雷雨》、《鸡鸣早看天》、《丽人行》、《夏完淳》、《李秀成之死》等名剧。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任队长,到南京、武汉、开封、郑州等地进行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主编《抗战戏剧》半月刊。著有《戏剧概论》、《戏剧讲座》和《秦腔考》、《二黄考原》、《地方戏演技溯原》。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任华北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石家庄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在任职期间根据“推陈出新”的方针,按照“有利、无害、有害”的标准,初步审定了一批准演及暂时停演的旧剧剧目 433出。这一措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改戏 改人 改制”的“三改”工作做出了良好开端。1949年,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副局长,主持北京建立的第一座国营剧场──大众剧场的工作。他以这座剧场作为推进戏曲改革的据点,从剧场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总结改革经验,废除旧班社剧场中的不合理制度,建立新的民主管理制度,对戏曲界相沿已久的行帮旧习,坚决进行改革。他在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任职时,广泛地联系全国各地的戏曲艺人和著名戏曲艺术家,团结他们共同从事戏曲改革工作。这一时期,他还主编《新戏曲》月刊,并陆续编辑出版《大众戏曲丛刊》和《中国戏曲理论丛书》。1953年起先后参加改编并导演了京剧《柳荫记》、《三座山》、《武则天》和《逼上梁山》,对京剧的剧本、表演、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革新,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尝试。他的导演手法简洁,格调清新,为京剧舞台的艺术革新开辟了蹊径。马彦祥主张并积极倡导戏曲艺术务须努力表现现代生活。1957年曾赴莫斯科出席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会后率中国艺术代表团在国外进行访问演出。60年代初,曾先后赴越南、朝鲜进行访问和艺术交流,并曾主持“中国戏曲艺术展览”的筹备工作,这个展览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马彦祥曾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1954年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1978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