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流通

浏览

生产资料交换活动的总称。包括生产资料从离开前一个生产过程起,到进入后一个生产过程之前的全部运动过程。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是连结生产和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社会再生产时,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另一类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同时,流通也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资料的流通;另一部分是生活资料的流通。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再生产,第Ⅰ部类的这些产品同样会不断地再作为生产资料在这个部类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一部分直接留在这些产品的生产部门,另一部分则转入其他生产场所,因此,在这个部类的不同生产场所之间发生一种不断往返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 474页)。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不断往返的运动”,就是指生产资料在第Ⅰ部类内部的流通。这种生产资料的流通,不仅仅是在第Ⅰ部类内部进行着,而且在第Ⅰ部类与第Ⅱ部类之间,也同样地进行着。因此,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不间断地进行,就必须以生产资料流通为基础。

特点

生产资料的流通,与生活资料的流通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生活资料通过交换便进入了个人和社会的消费领域,被人们当作生活消费品消耗掉;而生产资料通过交换则进入了另一个生产过程,被当作生产的物质要素进行生产性消费。很明显,生产资料的流通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而生活资料的流通,则“与生产漠不相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1页)。

作用

主要有:

(1)生产资料的流通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2)生产资料的合理流通是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基础。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于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生产资料的流通直接影响着生产发展的规模。

(4)生产资料的流通影响着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和成本。因为,产品的上述经济技术指标的优劣,最终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经济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