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

浏览

中国先秦哲学家老子的辩证法命题。通行本《老子》第十四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而柔弱则是“道”的作用。

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诸如长短、 高下、 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 损益、强弱、 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他还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启迪了《易传》、《淮南子》等书作者和韩非、扬雄、张载程颐王夫之等人的辩证法思想。通常所说的“物极必反”,就是对“反者道之动”思想的通俗表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说:“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