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赐乐业教

浏览

中国古代对聚居河南开封犹太人信奉的犹太教的称谓。犹太人出于宗教禁忌,剔除牛羊腿筋不食,故又有挑筋教之名。一赐乐业(yisr╣ēl)为希伯来语的汉译,意为以色列人。他们头缠蓝布,当地又不谙其教与回教(伊斯兰教)的区别,故被称为“蓝帽回回”,其礼拜场所亦被称为清真寺

犹太人到华时间

有周代、汉代、唐代诸说。论者虽各有所据,但学术界对前二说颇多存疑。主唐代说者的根据是:10世纪阿拉伯人阿布·赛义德·哈桑在其《中国印度记闻录》中谈到黄巢广府(广州)之战时,城内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拜火教徒被杀达12万人。另一阿拉伯旅行家麻素提则称这些教徒在逃难中死去20万。尽管人数有所夸大,但说明唐代确有犹太人。斯坦因曾在新疆党党乌伊里克地方发现一希伯来文文书,马戈里奥特认为系 708年的商业文书。伯希和也在敦煌发现一份希伯来文件,许华布鉴定其年代为8世纪。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至迟在唐代已有犹太人活动。迄宋,在华犹太人增多,聚居开封,故宋末在开封兴建犹太教清真寺,明正德七年(1512)《尊崇道经寺记》(正德碑)改称尊崇道经寺。元代由于蒙古西征和东西方交通的开拓,又有大批犹太人来华。除开封外,并分布于北京、西北和东南沿海等地区。(见彩图)

图 犹太教逾越节《仪式规定书》(17世纪) 在华犹太人族系

最早来华的犹太人姓名已不可考。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真寺记》(弘治碑)载:“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等七十姓,进贡西洋布于宋。”其中金、张、李三姓重复,可能其家族来源不同。因碑中仅列十七个姓氏,或疑“七十姓”乃“十七姓”之误。但赵氏《祠堂述古碑记》也称宋时“教人七十有三姓,五百余家”。所以宋代犹太人当有七十三姓,十七家是大族。清康熙二年(1663)的《重建清真寺记》(康熙碑)只提到李、赵、艾、张、高、金、石七姓。又据开封犹太人家谱(现藏美国希伯来学院)所列 453名男性犹太人姓氏,也只有艾、李、张、高、赵、金、石七姓,此家谱约编于崇祯十五年(1642),可见明末开封犹太人大族已只剩七姓。至道光年间,一赐乐业教已衰微。1849年,伦敦对犹太人布道会请香港主教史密斯调查开封犹太人情况,后选派蒋荣基,邱天生两名中国基督教徒前往开封。邱天生日记也谈到当地犹太教徒有上述七姓。这次调查留下了有关开封犹太人及其清真寺情况的详细记载,但大批希伯来文道经、方经、散经以及犹太人家谱却被携走,流落异域。

开封犹太教清真寺

该寺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弘治碑的《重建清真寺记》释清真意为:“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寺由俺都敕建,列微五思达领掌其教。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五思达重建。明永乐十九年(1421)重修。此后,天顺、成化、弘治年间一再修缮。明末,开封没于水,寺亦毁。康熙二年由教人出资重建,其总体结构样式,康熙碑曾有记载。杜门格1722年曾往开封,绘下图录,外、内殿各有一幅。为典型中国寺庙样式。寺面东,四周有围墙。进门后为赵氏牌坊。进二门后是大院,中有艾氏牌坊。两旁碑亭中分置弘治、正德和康熙碑。再进是前、后殿。大院两旁有南、北讲堂及赵氏祠堂,该处曾有《祠堂述古记》碑。前殿两旁为教祖殿、圣祖殿。后殿有摩西椅,前置烛台供桌,后靠“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牌位及“大明万岁”牌位。再后是尊经龛,两旁有方经笼、散经笼。大殿中上方及两旁各有希伯来文匾额。此外,各处还有一些中文匾额及楹联。1850年蒋荣基、邱天生赴开封时,其寺犹存。同治五年(1866)传教士丁韪良至其地,则寺已倾圮,片瓦无存。寺中原藏有道经(即《摩西五经》)13部,方经、散经数十册,都被人携走,现分藏于英国博物馆、牛津鲍特来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处。

杜门格所绘清真寺图(1722) 摩西椅

从清真寺结构及碑文中可以看到,一赐乐业教受到伊斯兰教、佛教和中国儒家很深的影响。如寺之建筑、样式与中国寺庙相似,有匾额、楹联、烛台、香炉等。有楹联云“识得天地君亲师,不远道德正路;修在仁义礼智信,便是圣贤源头”。寺内有祠堂祭祖,通经者称满喇,恐系伊斯兰教毛拉之音转。至于姓名的汉化就更为明显。以后,由于与汉族、回族通婚以及既无教堂又无人传教等原因,一赐乐业教遂在中国逐渐消失。

参考书目
  1. 陈垣:《开封一赐乐业教考》,见《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中华书局,北京,1980。
  2. 潘光旦:《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大学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