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基,A.

浏览

图

埃及诗人。1868年10月16日生于开罗,贵族出身。早年毕业于开罗法律学校。1887年由埃及国王选派赴法国留学,主攻法律,兼学文学。1892年回国后在宫中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英国人放逐到西班牙。战后回国,专事写作。1932年10月14日逝世。

邵基是国王阿拔斯二世所宠信的宫廷诗人。在宫中20年间,写作了赞扬埃及王室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量颂诗以及描写宫廷生活的饮宴诗,此外,还有爱情诗、悼亡诗、豪情诗等。1894年代表埃及出席日内瓦东方学者会议时发表的著名史诗《尼罗河流域的大事件》,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埃及历史,表达他对祖先光荣业绩的崇敬,并流露出对祖国屡遭不幸的沉痛心情。

流亡期间(1915~1919)的诗歌大多以缅怀历史、凭吊遗迹来抒发思乡之情。他以伊斯兰史为题材创作的大量诗歌,都收在《伊斯兰各国及其伟人》一书中。1919年邵基返回祖国。在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他的诗表达了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愿望及为此而进行的斗争,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狮身人面兽》(1921)、《在金字塔下》(1923)等以埃及人民引为自豪的光辉历史和山川古迹为题材,抒发他的爱国热忱,激励国民为建树新的业绩而奋斗。他的诗宣传科学,提倡教育,主张妇女解放,以期复兴祖国。《大马士革的灾难》、《叙利亚的独立》则表达他对叙利亚人民反法斗争的支持和同情,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团结战斗的兄弟情谊。诗人说,他的诗“歌唱东方的欢乐,哀悼东方的不幸”。

邵基晚年借鉴法国古典派和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了《克娄巴特拉之死》(1929)、《莱伊拉的痴情人》(1931)等六部诗剧和一部散文剧,成功地将阿拉伯诗歌运用于戏剧,为阿拉伯文学开辟了新领域。《莱伊拉的痴情人》根据阿拉伯古代民间传说写成,是一部阿拉伯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摧残。

《莱伊拉的痴情人》封面

邵基作品以《邵基诗集》(4卷)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散文集《黄金市场》(1932)以及早期的几部历史小说。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感情细腻,音律优美,语言凝练、典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继承阿拉伯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并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在阿拉伯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书目
  1. 穆罕默德·曼杜尔:《邵基戏剧》,开罗,1956。
  2. 邵基·戴伊夫:《近代诗人──邵基》,开罗,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