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托

浏览

图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画家。生于佛罗伦萨的韦斯皮尼亚诺,卒于佛罗伦萨。他幼年牧羊,后学画于奇马布埃门下,并广采皮萨诺父子及罗马画家P.卡瓦利尼的优秀艺术,到14世纪初年已成为意大利著名大师。但丁在《神曲》中曾称颂乔托盖过了乃师奇马布埃的声誉。除了主要活动于佛罗伦萨外,乔托也曾到罗马、阿西西、帕多瓦、那不勒斯等地作画,被尊奉为意大利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的奠基者。

乔托青年时代的作品是研究者争论最多的。据记述,乔托在作奇马布埃门生时,曾随其师在阿西西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作画,出师后又担任了该堂壁画的大部分制作,因而传统上皆以此为乔托青年时代的主要作品。但实际上阿西西教堂壁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曾延聘各派大师参与制作,人多手杂,风格歧异,具体确定作者相当困难。目前意大利学者一般认为上部教堂中表现弗兰奇斯生平的1组28幅壁画主要为青年乔托所作,也有几个佚名艺术家参与;而外国学者则多持否定意见。这组壁画在写实和构图上都代表了13世纪末期意大利艺术的最高水平,并有融汇前辈各派大师的特点,在有关知名作者中似以归属乔托最为恰当。此外,乔托在1298年作于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壁画,也因日后教堂改建而被弄得面目全非。

最能全面显示乔托艺术成就的作品是1305~1309年间创作的阿雷纳礼拜堂壁画。它位于意大利北部帕多瓦城中,是一位名叫E.斯克罗维尼的商人为其放高利贷的父亲赎罪谢神而建,乔托不仅担当了整个礼拜堂壁画装饰的工作,还参与了建筑设计,使厅堂结构和壁画布局配合无间。阿雷纳礼拜堂为一长方形厅堂,西为入口,东为祭台,南北墙全用于绘制壁画,仅南墙开有小窗。由于该堂主要奉祀圣母,因而壁画以圣母和基督生平为题材,在南北墙面安排上下3列,每列6幅,另加祭台两边各1幅,共38幅壁画,取连环组画形式,依次表现故事情节。西端入口处墙面绘以《最后审判》,东端祭台面还配有礼拜基督的画幅,使整个礼拜堂的壁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连为一体,互为呼应。

乔托的阿雷纳壁画虽全为宗教题材,却展示出富于生活气息的现实画面。所有画幅一律取平视角度,前后景人物排列有序,加强了空间深远关系和人物主体塑形的表现,令观者感到眼前的画幅不是宗教神话的抽象图解,而是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其中杰作如《金门相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都善于推陈出新,摆脱中世纪圣像画的程式,传述人文主义的新精神。尤以《犹大之吻》一画,通过耶稣被犹大出卖,罗马官兵以犹大和耶稣接吻为暗号而逮捕耶稣的故事,集中塑造了正反两面的典型形象,被认为是14世纪文艺复兴美术最辉煌的一个成就。画中的耶稣临危不惧、稳重安详,与叛徒的丑恶浅陋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城市新兴阶级对生活的信心和道德理想(见彩图)。

《犹大之吻》(约1305) 《逃亡埃及》

创作阿雷纳壁画之后,乔托声誉远扬,各地纷纷聘请作画,在故乡佛罗伦萨尤受欢迎。但乔托在意大利各地所作皆已失传,现存于佛罗伦萨者亦仅有圣克罗切教堂中的巴尔迪及佩鲁齐两礼拜堂中的壁画残片,由于后人妄加修补,已难见乔托真迹的气韵。乔托晚年还担任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修建工程(1334~1337),主持了大教堂钟楼的初步设计,为这座钟楼成为佛罗伦萨最优美的建筑物奠定基础。

乔托的艺术创作对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极大,各地倾慕新风格蔚然成风,在佛罗伦萨还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乔托画派,延续直至15世纪初。但乔托画派多墨守师法,怯于创新,现实主义成就远不如乔托。真正继承了乔托艺术传统的是为文艺复兴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大师,如马萨乔、L.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他们都极重视对乔托艺术的学习。因此到16世纪时,意大利艺术界已普遍认为乔托是奠定了文艺复兴新美术传统的天才。

参考书目
  1. 朱龙华:《乔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2. E. Baccheschi and A. Martindale,The Complete Pɑintings of Giotto, Weidenfeld and Nicholson,London,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