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735~812)

浏览

中国唐代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世族,以父荫入仕。历官玄、肃、代、德、顺、宪六朝,曾为岭南、淮南节度使,官至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著有《通典》二百卷,为中国现存第一部记载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另著有《管子指略》两卷,已失传。

《通典·食货门》(清乾隆十二年武英殿刻本)

杜佑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时期,身经安史之乱。他“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旧唐书·杜佑传》),试图通过编纂《通典》,以寻求解决当时政治、经济问题的方案。他的经济思想集中表现在《通典·食货门》中。《通典》首列食货,而《食货门》中又能按照生产到流通的顺序(田制、赋税、户口、钱币、漕运、盐铁、榷酤、轻重等),记叙封建社会经济的典章制度,实为后世记叙经济体制变迁的各种书籍开创了先例。

足衣食

杜佑用《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去补充儒家先富后教的传统思想,指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通典·总序》),强调物质经济条件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这无疑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人口与土地结合

杜佑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重视粮食、土地与人口。他说:“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此三者,谓之政治”(《通典·食货门》)。而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关键是让人口与土地结合,不使流散。在杜佑看来,井田制是人口与土地结合的最好办法,但时过境迁,不可复行。针对当时赋役繁重、人民脱籍流亡的局面,他提出的“救弊”良法是,参照晋代的“土断之法”与隋代的“输籍之法”,整理户籍,使人口附著于土地。

财政

在财政问题上,杜佑反对征收人头税,主张只征收土地税与山泽、工商之税。他建议轻赋薄征,认为“重敛”反致“国贫”。他拥护两税法,说它“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是“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通典·食货门》)。对于工商业,他则主张征收较重的税收,目的是“抑损”他们,以尽量压缩“浮食不敦其本”的工商人口,这反映出杜佑崇本抑末的思想倾向。

人口统计

杜佑重视人口数量,他赞成东汉徐幹(171~218)“民数周为国之本”的说法。在《通典·食货门》中,他专列一卷“论历代户口之盛衰”,将史籍可考见的历代户口数依照年代先后登录,开中人口统计学之先河。鉴于每户消费食盐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他指出“食盐是知见在之(户)数者”,并根据食盐消费量推算出全国实际户数有五百万之多,为在籍户数的两倍,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