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科夫斯基,В.А.

浏览

图

俄国诗人。父亲布宁为富有的地主,母亲莎利希为土耳其女俘。他自幼为寄食于布宁家的破落地主安德烈·茹科夫斯基所收养,童年生活孤独寂寞。曾就学于莫斯科大学附设的贵族寄宿中学。当时正值俄国古典主义与感伤主义争论时期,校长熟悉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对茹科夫斯基的文学兴趣有一定影响。毕业后继续研读英、法、德等国文学。1802年发表的第一篇诗作,就是翻译英国诗人格雷的悲歌《墓园挽歌》。1808至1810年主编《欧洲通报》,并发表诗作。1812年参加卫国战争,曾写《俄国军营中的歌手》一诗,大受赞扬。1815年起进宫廷任职,先为保罗一世皇后伴读,1825年起任后来的亚历山大二世的教师。他在宫廷生活25年,写作较少。茹科夫斯基政治观点保守,始终不赞成革命行动,但利用同沙皇接近的关系,曾设法减轻对十二月党诗人的刑罚,改善谢甫琴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境遇,接济贫苦文人。1839年放弃宫廷职务,去德国旅行。后与德国画家莱滕之女结婚,长期居住德国。茹科夫斯基被公认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诗着重描写内心生活、梦幻世界、对自然的感受,也常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如悲歌《黄昏》,1806;《捷昂与艾斯欣》,1815;故事诗《柳德米拉》,1808;《斯维特兰娜》,1808~1812;《十二个睡着的姑娘》,1817)。他的诗虽受感伤主义影响,但在抒发内心感情、创造新的表现技巧和韵律方面,可以说是普希金的先驱。别林斯基说他“使俄国诗歌获得了心灵”。又说:“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也就没有普希金。”但由于脱离现实社会,沉浸于内心世界,其浪漫主义倾向带有保守性质。茹科夫斯基在翻译上有很高的成就,曾将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一译《奥德赛》)、东方史诗《鲁斯捷姆和佐拉布》以及拜伦、席勒的诗歌译为俄文。去世前尚在译《伊利昂纪》。晚年侨居国外,双目逐渐失明,宗教观念和保守思想有所加强。最终病逝于德国的巴登—巴登,遗体安葬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