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

浏览

北曲种。又名单鼓。流行于东北地区。原为满族人民祭祀、祷福、驱邪、庆喜的歌舞形式。清代初年曾由满族传入关内,北京及华北各地逐渐盛行。演唱者或为家庭主妇,或请女巫。近代在东北演变为只由男艺人表演的形式,并由满族传播给汉族,故有“旗香”(满)、“民香”(汉)之分。太平鼓一般在春耕前和秋收后农闲时活动,除烧香还愿、祈求消灾除病外,还作为欢庆丰收、祝贺婚嫁的娱乐活动。

单鼓有大小两种,大者鼓心直径约一尺半,小者约七寸。鼓为蒲扇形,铁架,皮面或纸面,鼓柄上有铁环。鼓鞭为竹制,下缀红绒穗。一般多用大鼓伴唱,小鼓用于舞蹈场面。另有铁制腰铃,系于彩裙之上,随腰部摆动作响。歌舞时,每人手持单鼓一面,且敲且唱,有领唱、对唱、群唱等形式,兼有民间舞蹈和武术成分,如打霸王鞭、七节鞭等。唱腔吸收了东北民歌的〔风筝〕、二人转的〔蛤蟆韵〕、东北大鼓的〔四平调〕等音乐成分;舞蹈方面多受蒙古族“跳鬼”形式的影响,到最后有一人手持小鼓出场,作就地十八滚等特技表演。

太平鼓的演唱内容,有内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内路鼓共分9铺(即9回),是必唱的词;外路鼓有14~24铺,为可增可减的词。内路鼓的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三皇五帝等远古神话、九郎神神话及请本家祖先亡魂进门享祭、送诸神归天等迷信内容,还穿插一些民间传说,如《唐王征东》、《孟姜女哭长城》、《排张郎》等。《排张郎》又名《休丁香》,是民间流传的灶王成神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平鼓经过改革,剔除了迷信内容,面貌一新,曾与大秧歌等民间歌舞一起搬上舞台演出,演唱过《丰收乐》等新曲目。在辽宁省大连、丹东地区,吉林省白城、通化地区,黑龙江省黑河、松江地区仍很流行。

清杨柳青木版年画《太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