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

浏览

广泛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主要曲种。由于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有奉天大鼓、奉派大鼓、奉调大鼓之称,后又称辽宁大鼓。据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子弟书演员黄辅臣等由北京来到东北,把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以后又结合东北民歌而逐渐形成奉天大鼓。当时演唱的多是子弟书词,故又称演唱班社为“清音子弟班”。现通称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来击节,也叫“弦子书”。清末民初有了女演员以后,自操鼓板击节,由弦师伴奏,称为“女大鼓”。东北大鼓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基本唱腔,如四大口、四小口、慢板、扣调、切口等,并陆续吸收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声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在农村中说唱东北大鼓的艺人,大多是农闲说书,农忙务农,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城市艺人则以演唱短段曲词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东北大鼓在长期传唱过程中,形成了风格不同的艺术流派。如以沈阳为活动中心的“奉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唱《露泪缘》、《忆真妃》等原属子弟书的短段唱词。著名演员霍树棠为“奉调”继承人,他幼学“西城调”,后改唱“奉调”,功底深,吐字清,掌握板眼气口纯熟入化。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调”,以演唱《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书的片断为主,著名演员有任占奎等。以哈尔滨为中心,流传于松花江以北地区的“江北派”和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多演唱《呼家将》、《薛家将》等长篇大书。“江北派”著名演员有刘桐玺,“南城调”著名演员有徐香九等。此外,还有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擅长演唱《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著名演员有陈清远等。东北大鼓流传至天津、唐山以后,也都形成各自的风格。东北大鼓的传统中、长篇书约40余部,短段唱词有200多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创作的短段曲词有《杨靖宇大摆口袋阵》、《白求恩》、《毛主席来到十三陵》等新作;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长篇大书有《烈火金钢》、《红岩》、《节振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