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电影

浏览

1897年电影传入朝鲜,1919年第一次放映了朝鲜人自己摄制的舞台剧影片《义理的仇斗》(金陶山导演)。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导演)问世。在以后的几年中以尹白南为代表的电影艺术家拍出一批电影,如《海的泣诉》(1924,王必烈、李庆孙导演)、《沈清传》(1925,李庆孙导演)、《云英传》(1925,尹白南导演)、《开拓者》(1925,李庆孙导演)、《双玉泪》(1925,李龟永导演)等。这些影片多改编于朝鲜古典小说,是悲欢离合的情节剧。

1926~1935年,是朝鲜无声片的黄金时期,不少影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最有影响的是罗云奎导演的《阿里郎》(1926)、《风云儿》(1926)、《野鼠》(1927)、《寻找爱情》(1928)、《金鱼》(1927)、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及李圭焕导演的《没有主人的渡船》(1932)等。罗云奎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他以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揭露日本军阀统治的罪恶,反映被压迫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对当时的朝鲜进步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后 5部影片,是朝鲜卡普(无产阶级艺术家同盟简称)电影运动时期较有影响的作品。卡普电影运动开始于1927年,结束于1935年。近10年间,进步电影工作者运用电影作为武器与日本占领者进行战斗。他们的影片大多取材于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不仅反映他们在日本统治下的苦难,而且也反映他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因而,卡普电影在当时赢得广大观众欢迎。1935年,由李明雨导演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春香传》获得成功。1936年后,随着日本统治的加剧,卡普电影运动遭到公开镇压,朝鲜电影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掌握在手中。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电影

1945年朝鲜的解放和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朝鲜民族电影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46年2月,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电影班,当年即拍摄出《我们的建设》和《民主选举》两部纪录片。1947年初,根据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的决定在平壤建起占地 5万平方米的北朝鲜国立电影制片厂(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前身)。建厂初期,即推出一批表现人民建设新朝鲜和反映国际友谊等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代表作如《民主建国》(1949)、《人民委员会》(1947)、《友谊之歌(1949)等;故事影片《我的故乡》(1949,姜弘植导演)和《熔矿炉》(1949,闵定植导演)。《我的故乡》真实地再现了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人民热爱自己的故乡、渴望祖国独立的美好愿望,深得观众好评。

1950年,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爆发后,朝鲜电影工作者组织了前线摄影队。在艰苦的三年战争期间,他们拍摄了100余部纪录片和6部故事片。这些影片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朝鲜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要的有纪录片《正义的战争》(1951)、《为了祖国的统一》(1951)、《粮食战线》(1951)、《世界的呼声》(1951)、《细菌暴行》(1952)、《战斗着的铁路员工们》(1952)、《向着胜利》(1952),故事片有《少年游击队》(1951,尹龙奎导演)、《重返前线》(1952,千相仁导演)、《侦察兵》(1953,全同民导演)等。《少年游击队》和《重返前线》曾分别在第6、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争取自由斗争奖”。

战后的1954~1960年,是朝鲜电影创作繁荣的时期。各类题材的影片大量涌现出来,如有战争片《游击队姑娘》(1954,尹龙奎导演)、《渔郎川》(1957,尹龙奎导演)、《战友》(1958,闵定植导演);现实题材影片《新婚夫妇》(1954,尹龙奎导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导演);喜剧片《我的女婿,我的儿媳》(1958,崔男先导演);侦探片《 9时正》(1959,崔男先导演);历史片《春香传》(1959,尹龙奎导演);儿童片《小船厂》(1958,李基成导演)、《母亲的怀抱》(1958,全同民导演)等。

60年代,随着朝鲜千里马运动的蓬勃开展,影坛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红色宣传员》(1962,朴学导演)、《细纱工》(1964,吴炳初导演)、《人民教师》(1964,韩尚云导演)、《海鸥号船员》(1961,韩尚云导演)、《百日红》(1963,千相仁导演)等。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鲜电影创作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1)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有崔亿奎导演的《血海》(1969)、《卖花姑娘》(1972),后者曾在第1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严吉善导演的《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1979)等。

(2)以反映金日成和其亲属的革命活动为内容。有朴学、严吉善合作导演的《大地烈火》(1977);严吉善导演的《第一支武装队伍的故事》(1978)、《白头山》(1980)、《朝鲜的启明星》( 1~10集,1980~1986)等。

(3)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有金英浩导演的《鲜花盛开的村庄》(1970)、《农民英雄》(1975);刘浩顺导演的《劳动家庭》(1971)、《轧钢工人》(1972)、《摘苹果的时候》(1971)、《青春的心脏》(1982)等。

(4)描写朝鲜地下工作者敌后斗争。有郑基模导演的《木兰花》(1~3集,1971)、刘浩孙导演的《无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5)针砭社会生活中某些落后面和不良风气。有《在某一工厂》、《试制品事件》、《车间主任和两个姑娘》、《不能等闲视之》、《两个作业班长》、《婚礼日》等。这类干预生活、比较轻松活泼的喜剧短片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6)以南北统一为主题。有严吉善导演的《金姬银姬的命运》(1974)、闵正植导演的《骨肉》(上、下集,1979)等。

80年代朝鲜有电影制片厂 4个: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二·八电影艺术制片厂、朝鲜纪录片厂、朝鲜科教片厂。每年生产故事片、纪录片近百部。

建国初期在平壤建立了培养电影人才的平壤电影大学。大学设电影导演、摄影、美术、表演、电影理论等专科。活跃在朝鲜影坛上的电影工作者大部分出自于这所大学。

在60年代初建立起了奖励制度。为作品设“人民奖”,为电影工作者设“人民艺术家”、“人民演员”、“功勋艺术家”、“功勋演员”等荣誉称号。

南朝鲜电影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军队进驻南朝鲜,美国影片随之而来。电影市场基本上被美国电影所垄断。

1954年始,南朝鲜当局对电影采取免税等措施,电影创作渐趋活跃。到1959年电影制片公司达到了71家。影片年产量达到108部。题材也较为广泛,如有社会片、历史片、战争片、喜剧片、通俗片、武打片等等。

这时期,电影创作的特点之一是拍出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如描写战后初期社会动乱的《失去的青春》(1957,俞贤穆导演)、揭露赌博现象的《钱》(1958,金苏东导演)、反映少年犯罪问题的《少年的反抗》(1959,金绮泳导演)等。这些影片直接取材于50年代南朝鲜的社会生活,较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重大矛盾。

这时期较有影响的影片还有历史片《春香传》(1955,李奎焕导演)、《出嫁的这一天》(1958,金昌根导演);通俗片《自由夫人》(1955,韩滢模导演);武打片《魔人》(1957,韩滢模导演)等。

60年代是南朝鲜社会政治动荡的年代,当局加紧了对文化的控制和检查,因而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主要倾向是逃避现实,出现“青春电影”热。这类影片主要描写一些青年人对动荡的生活感到失望、苦闷,进而以性和斗殴来麻醉自己。如《年轻人的表情》(1960,李星究导演)、《青春似火》(1964,朴商吴导演)、《黑麦》(1965,李晚熙导演)、《初恋》(1966,郑镇宇导演)等。

进入70年代,随着南朝鲜社会经济的增长,电视、录像日益普及,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在南朝鲜的大量放映和大众的娱乐方式向多样化发展,电影观众锐减,一些制片公司倒闭。1975年,金应天拍摄了一部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故事片《女高中毕业班》,大受欢迎,各家公司乃竞步后尘,于是在70年代末形成一股“中学生电影”热。这类影片主要直接触及到中学生的校园生活、早恋和因父母离异后带来的各种心理影响等问题。作品有《高校优秀少年》(1977,金应天导演)、《同学们!高校决战现在开始》(1977,郑仁烨导演)、《真的,真的,不要忘记》(1976,文如松导演)等。

70年代电影创作的另一个倾向是出现了一批被称作“国策电影”的反共影片。此类影片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为南朝鲜当局的政治路线和政策服务的特点。如《证言》(1973,林权泽导演)、《山菊花开了》(1974,李晚熙导演)、《太白山脉》(1975,权宁纯导演)等。

这时期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影片有根据现代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走在去三浦的路上》(1975,李晚熙导演)和《冷情女》(1977,金镐善导演)。流行于南朝鲜影坛的纯消遣娱乐片,以表现色情和暴力的居多,进入80年代以来,有增无减。

南朝鲜有大、小电影制片公司20余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合同电影制片公司、东亚兴行制片公司、大瑛电影制片公司、宇星制片公司、联邦电影制片公司、贷泉电影制片公司等。80年代以来电影年产量在 100部左右。南朝鲜有培养电影人材的专科学校一所:安养电影艺术高等学校。此外,还有 7所大学设有电影专科。

1962年南朝鲜电影界设立了电影“大钟奖”。该奖到1985年已举办了24届。